榆社縣
榆社縣 榆社 榆社縣建制沿革 榆社縣行政區劃 榆社縣地理環境 榆社縣自然資源 榆社縣人口民族 榆社縣經濟概況 榆社縣社會事業 榆社縣歷史文化 榆社縣名優特產 榆社縣風景名勝 榆社縣著名人物 榆社縣現任領導
榆社縣是山西省 晉中市下轄的, 位于山西晉中南部中段, 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東與左權、 和順為鄰,北與 太谷、 榆次接壤,西與 祁縣相靠,南與 武鄉毗鄰。最低海拔987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年平均降雨量400-6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至2008年,榆社縣面積1699平方千米。2014年,榆社縣轄4鎮5鄉: 箕城鎮、 云竹鎮、 郝北鎮、 社城鎮、 河峪鄉、 講堂鄉、 北寨鄉、 西馬鄉、 蘭峪鄉、城區管理委員會??h人民政府駐箕城鎮。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耙蚩h西北榆社故城為名”。西晉泰始年間于今城關北18千米社城鎮置武鄉縣,屬上黨郡。東晉大興二年(319)十六國后趙于武鄉縣置武鄉郡。永和中年廢郡。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鄉縣為鄉縣,于縣置鄉郡。太...
詳情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有4個鎮
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有1個委員會
榆社縣是山西省 晉中市下轄的, 位于山西晉中南部中段, 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東與左權、 和順為鄰,北與 太谷、 榆次接壤,西與 祁縣相靠,南與 武鄉毗鄰。最低海拔987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年平均降雨量400-6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至2008年,榆社縣面積1699平方千米。2014年,榆社縣轄4鎮5鄉: 箕城鎮、 云竹鎮、 郝北鎮、 社城鎮、 河峪鄉、 講堂鄉、 北寨鄉、 西馬鄉、 蘭峪鄉、城區管理委員會??h人民政府駐箕城鎮。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因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
西晉泰始年間于今城關北18千米社城鎮置武鄉縣,屬上黨郡。
東晉大興二年(319)十六國后趙于武鄉縣置武鄉郡。永和中年廢郡。
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鄉縣為鄉縣,于縣置鄉郡。太和十五年(491)郡、縣治徙今長治市武鄉縣境。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鄉縣地置榆社縣,屬韓州,“因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大業二年(606)廢入鄉縣。義寧二年(618)復置,屬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620)于縣置榆州;于今城關南15千米魏城村別置偃武縣,與榆社縣俱屬榆州。六年廢州,偃武縣并入榆社縣,屬遼州,后又改屬儀州。
宋熙寧七年(1074)廢入武鄉縣。元佑元年(1086)復置,屬榆州。
蒙古至元三年(1266)廢入遼山縣。六年復置,屬遼州。
1912年屬冀寧道,道廢后直屬省。
抗日戰爭時期析置榆北縣,屬太行區二專署,后并入榆社縣。
1949年屬榆次專區。
1949年12月,和順縣的曲禮、堡下、雙峰、石源等12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劃歸榆社縣。
1953年7月,榆社縣的青王頭、小后凹、佛家山等9個自然村劃歸武鄉縣。
1956年,和順縣的焦紅寺、沙旺、琵琶窯、大牛、菜不測5村和太谷縣的山頭、武莊村劃歸榆社縣。
1958年并入武鄉縣。
1960年復置,屬晉中專區。
1961年6月1日,太谷縣的白壁、牌坊、常瑞、寺兒等16個自然村劃歸榆社縣,設白壁公社。
1967年屬晉中地區。
1971年,武鄉縣的石盤公社12個生產大隊、25個自然村劃歸榆社縣。
1972年,原劃入榆社縣的石盤公社12個生產大隊、25個自然村重歸武鄉縣。
1999年屬晉中市。
截止到2012年,榆社縣轄4個鎮、5個鄉: 箕城鎮、 云竹鎮、 郝北鎮、 社城鎮; 河峪鄉、 北寨鄉、 西馬鄉、 蘭峪鄉、 講堂鄉 。
鄉鎮 | 下轄村 |
---|---|
箕城鎮 | 城關村、南河底村、趙道峪村、石棧道村、寨溝村、北泉溝村、廉村、上西山村、下西山村、板坡村、連家莊村、杜余溝村、賈峪村、河南街村、郜家溝村、北向陽村、南向陽村、旋余溝村、中余溝村、蓮花池村、寺家凹村、潭村、李峪村、蘆家莊村、坪上村、胡子溝村、趙家莊村、南馬會村、北馬會村、南王村、小杜余溝村、北王村、桑樹溝村、馬家溝村、三莊村、泥河掌村、中泥河村、東溝村、泥河口村、峽口村、南社村、寨上村、北逆流河村、南逆流河村、銀郊村、東匯村、石花村、柳灘村、北棗林村、馬家莊村、沿北村、小常家會村、大常家會村、王景村、紅崖頭村、山泉峪村、小下車村、大下車村、梁峪村、段家莊村、楊家垴村、桑家溝村 |
云竹鎮 | 云竹村、向陽村、海銀山村、西莊村、狐家溝村、巴掌溝村、南村、小馬蘭村、北村、白海村、清風村、趙莊村、申村、迷沙溝村、馬蘭村、崇串村、喬家溝村、金丈村、斗角溝村、北圖劃村、寧家溝村、和平村、東莊村、桃陽村、段家溝村、白家嶺村、昌家溝村、西坡村、王家溝村、高莊村、林頭村、棗林溝村、羊圈垴村 |
郝北鎮 | 郝北村、臺曲村、莊頭村、云安村、魏城村、東方山村、關元則村、趙家村、圪塔灘村、常銀村、大南溝村、成家溝村、油房凹村、鄧峪村、南溝村、韓村、閆家溝村、白莊村、西方山村、南莊村、南莊溝村、吳家莊村、邱元村、任家垴村、王寧村、梁寺頭村、棗林村、上石拐村 |
社城鎮 | 社城村、南翟管村、北翟管村、西河村、雙峰村、北河村、圪麻洼村、官上村、翟管溝村、彰修村、陽樂村、兩河口村、石源村、郊口村、石會村、水澤村、焦紅寺村、頂村、西崖底村 |
河峪鄉 | 河峪村、圪坨村、海眼村、北水村、西河底村、偏良村、蒼竹溝村、下赤峪村、固莊村、前莊村、后莊村、青陽坪村、西周村、牛村、魚頭村、寄子村、劉家溝村、河窳村、巖良村、西溝村、輝教村、葉峪村、平頂村、東形彰村、西形彰村、東清秀村、西清秀村 |
北寨鄉 | 北寨村、郭家社村、溫泉村、東溝村、堡下村、曲里村、輝溝村、上城南村、東垴村、下城南村、郜村、高崖底村、白家莊村、牛槽溝村、馬陵村、南寨村、五科村、千峪村、孟家莊村、仰天村、趙王村、東灣村、水磨頭村、青峪村 |
西馬鄉 | 西馬村、東周村、大寨村、東馬村、田家溝村、更修村、漚泥凹村、北山暈村、南山暈村、南白村、北白村、小河溝村、羊山峪村、武源村、北余溝村、牛寨溝村、新村、段峪村、面疃村、官寨村、南岔村、紫寒村、牌坊村、常瑞村、白北村、東五科村、格子坪村、山頭村、寺兒村、西寬村 |
蘭峪鄉 | 蘭峪村、屯村、郭郊村、下咱則村、羊圈嶺村、梁家垴村、平頂垴村、東寨村、大卜水頭村、小卜水頭村、小里道莊村、大里道莊村、拐則村、合朝村、王家莊村、連家莊村、玉家溝村、后火燒莊村、前火燒莊村、大垴村、黃龍峪村、南窯村、常峪村、西窯村、后千家峪村、前千家峪村、窯科村、前牛蘭村、苗牛蘭村、高家莊村、后牛蘭村、牛家嶺村、麻池垴村 |
講堂鄉 | 講堂村、上咱則村、陳家峪村、下赤土村、上赤土村、韓莊村、寺上村、元莊村、麥茬角村、蒲池村、駝駱村、柳泉村、將軍墓村、梁家莊村、石墻村、后寺溝村 |
城區 | 學府社區、廣生社區、濱河社區、新華社區、文峰社區、東升社區 |
榆社縣位于山西晉中南部中段, 太行山西麓, 濁漳北源兩岸。
東與左權、 和順為鄰,北與 太谷、 榆次接壤,西與 祁縣相靠,南與 武鄉毗鄰。
面積1699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箕城鎮。東經約為:112.9°,北緯約為:37.0° 。
榆社為土石山區,四周高山環繞,中部多黃土丘陵,濁漳河兩岸有狹長的河谷平原。適于水果、畜禽、蠶類,魚類、藥材等生產。境內主要山峰;東有黑神山、石足嶺;西有吳娃背、霧(悟)云山;北面有通梁山、三縣垴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余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吳娃背1901米為最高。
榆社縣年均氣溫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
濁漳河由北而南縱貫縣境,兩側有云簇河、武源河、泉水河、東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
地下埋藏有煤、鐵、錳、石膏、油頁巖等礦產,其中煤的儲量大約7.4億噸。榆社縣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聞名世界的化石之鄉。出土化石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保存之完整,為世所矚目,被譽為“化石之鄉”和“古脊椎動物的寶庫”。
2013年,榆社縣有耕地面積25.3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谷子、玉米等。其次為大豆、薯類、高粱、油料、麻皮。森林覆蓋面為40萬畝,畜牧業主要有牛、羊、馬、驢等。飼養業有豬、雞、兔、鹿等。
2011年末,榆社縣總人口135701人,比2010年末增加1053人。全年出生人口1823人,人口出生率為13.48‰,死亡人口895人,死亡率6.6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86‰。城鎮化率為31.13%,比2010年提高1.53%。
在2012年的統計數字中,榆社縣人口基本為漢族,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只占到0.02%。
2011年,榆社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298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000萬元,同比增長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5872萬元,同比增長6.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3111萬元,同比增長9%。
2011年,三次產業構成為10.76:51.96:37.28,與2010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04%,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54%,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5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590元,按2011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2568美元。
2011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員12277人,比2010年末增加383人,增長3.2%。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850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6%,控制在了4%的目標范圍之內。
榆社縣2012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935元,同比增長5.5%。啟動實施亞行貸款“水肥一體化”項目,新發展 拱棚、大棚蔬菜31畝(個),露地蔬菜1100畝。圍繞“生態榆社”建設,全力推進造林綠化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86萬元,實施完成六大林業工程,造林綠化面積1.2萬畝。榆社縣的核桃經濟林總量達到12.03萬畝,年總產量可達11.29萬噸,年產值可達3.436億元。
2011年,榆社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6456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9134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 -12510萬元;實現利潤-24843萬元。2011年榆社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綜合能源消費量1069566.28噸標煤;累計完成產值能耗2.934噸標煤/萬元。
2011年榆社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0149.9萬元,同比增長17.3%。其中,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9104.9萬元,占榆社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0%,同比增長17.3%;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1045萬元,占30%,同比增長 17.3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68078.7萬元,增長16.5%;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071.2萬元,增長23.9 %。
2011年榆社縣財政總收入29127萬元,比2010年增長15.9%;一般預算收入13965萬元,比2010年增長29.6%。其中,稅收收入24284萬元,同比增長8.91%,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五大稅種共計完成稅收21119萬元,增值稅增長51.72%,營業稅增長30.87%,資源稅增長0.005%,企業所得稅增長11.22 %,個人所得稅增長6.19%。榆社縣一般預算支出執行63817萬元,比2010年增長19.9%。
2011年末,榆社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03653萬元,較年初增加5373萬元,增長1.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84350萬元,較年初增加33119萬元。各項貸款余額為122114萬元,較年初減少70222萬元,下降57.51%。
2011年榆社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695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63萬元,電信業務總量為5932萬元。固定電話用戶年末為20944戶,比2010年末增長2.9%,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0602戶,鄉村電話用戶10342戶。新增移動電話用戶13806戶,年末達到71982戶,增長23.7%。年末榆社縣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92926戶,增長18.3%。電話普及率達到68.83部/百人,其中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15.51部/百人和53.32部/百人。榆社縣國際互聯網用戶增加1629戶,達到8197戶,增長20.1%。年末榆社縣設有郵局13處,其中設在農村的居所有9處,郵路總長度(單程)254千米,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單程)361千米,郵政汽車8輛。
2011年榆社縣共接待游客人數達到8.3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59.6%,旅游總收入0.592萬元,增長105%。
2011年榆社縣共有普通中學8所,在校生8941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1785人;小學42所,在校生11337人。幼兒園25所,在園幼兒2490人。
榆社一中 | 榆社職業中學 | 榆社二中(西關) | 榆社三中 | 東升小學 (東關) | 太星小學 (北關) |
箕城小學(南關) | 李峪小學 | 廉村小學 | 南河底小學 | 潭村小學 | 峽口小學 |
小杜余溝小學 | 東匯小學 | 云竹中學 | 云竹小學 | 云竹鎮桃陽小學 | 河峪中學 |
講堂鄉講堂小學 | 蘭峪鄉蘭峪小學 | 蘭峪鄉屯村小學 | 社城鎮社城中學 | 西馬鄉西馬中學 | 西馬鄉更修小學 |
西馬鄉南白村小學 | 西馬小學 | 郝北中學 | 郝北小學 | 郝北鎮華峪小學 | 郝北鎮臺曲小學 |
郝北鎮韓村小學 | 北寨小學 |
2011年末榆社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藝術表演場所3個,鄉鎮文化站9個,電視臺3座,電視人口覆蓋率7.6%,比2010年提高0.36%,有線電視用戶23900戶。
2011年末榆社縣共有衛生機構27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衛生監督所1個。榆社縣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70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床位240張。衛生技術員313人。榆社縣106765人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6 %。
2012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8418人,征繳基金5100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4115人,征繳基金183.87萬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5925人,征繳基金674.35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213人,征繳基金13.88萬元;醫療保險參保26859人,征繳基金1447萬元;工傷保險參保12643人,征繳基金173萬元;生育保險參保10261人,征繳基金26萬元;失業保險參保11748人,征繳基金302萬元。
五險統征情況:醫療保險整理數據228戶111084人,養老保險整理數據198戶8748人,失業保險整理數據183戶8592人,工傷保險整理數據224戶8500人,生育保險整理數據219戶6937人。社會保障卡發放7013張。
榆社縣交通便利,有太焦鐵路貫穿南北,太長高速公路,汾邢高速公路十字交錯,境內還有太邢、榆長兩條干線公路與縣鄉公路結構成網。2011年末榆社縣公路通車里程為848.95千米,比2010年增加16.255千米,增長1.95%。公路密度為58千米/百平方千米。
太原到 陽泉、太原至長治、呼和浩特至 北海、 偏關到晉城兩條國家級干線通訊光纜通過榆社,通訊狀況達到國家一流水平;電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萬伏高壓輸電線路供褕社專用。 山西華能榆社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2臺1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二期2臺30萬千瓦機組先后投產發電,三期2臺60萬千瓦機組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充足。
偃武縣:唐武德三年 (620) 置偃武縣,六年廢入榆社縣,故治在今榆社縣南三十里之魏城鎮,今稱魏城村。有古城遺址。
箕城: 在榆社縣東南三十里,據《清一統志》,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敵于箕,即此。閻若琚《四書釋地》:“遼州榆社縣東南三十里有古箕城?!?/p>
榆社故城:即今榆社縣北之社城,晉武鄉縣治此,故又作武鄉故城。后趙石勒改為榆社城,取漢高祖“豐枌榆社”(紀念故里)之意。
更修村:在榆社縣北十八里,原名侯目村。1947年,為紀念革命烈士曹更修同志而改名。曹更修同志,本村人, 中共黨員,我軍團長,1947年1月5日在山東金鄉戰役中犧牲。
西周村:在榆社縣西北四十里,1939年7月8日,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在此與日寇激戰,給敵人以重創。我新一團團長 丁思林同志不幸中彈犧牲于此。丁思林同志,湖北黃安人,1931年入伍,1933年入黨,犧牲時年僅二十六歲。
白莊:在榆社縣南三十五里,1942年4月16日,日寇汽車十六輛滿載兩個中隊的士兵,行至本村附近的公路上,陷入我決死三縱隊埋設的地雷網,我軍乘機沖殺斃傷敵人二百二十人,擊毀全部汽車,繳獲機槍九挺、步槍一百多支。
響堂寺:在榆社縣西十里廟嶺山溝,寺內建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聲相應,故名。有北魏至唐代雕鑿的千佛洞,還有唐塔一座,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崇圣寺:在榆社縣西六十里禪隱山上,宋建明修,內有北石佛一尊、金大定碑一通,元墓塔兩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勒墓:在榆社縣北二十五里趙王村東,俗稱趙王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石勒,羯族軍事首領。起家武鄉,終建趙國 (319年),都襄國 (今河北邢臺) ,領有今晉冀魯陜等地,史稱后趙。
王建立墓:在榆社縣西四十里魚頭村旁。按,王建立,五代榆社人,歷事唐明宗,晉高祖。
鄧峪石塔:在榆社縣南十八里鄧峪村,石塔系唐人在完整石頭上雕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神山:在榆社縣東,原稱黑山,因有黑山神廟,故又名黑神山。
濁漳北源:古稱武鄉水?!肚逡唤y志》:“武鄉水,源出和順縣西南八賦嶺,南流徑榆社縣西,又南入沁州武鄉縣界,今名小漳。
榆社縣置始于隋開皇十六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那時治所在社城鎮,到唐武德八年,縣城治所又移至講堂鎮。無論社城還是講堂,作為縣之治所都有點太偏。社城北靠和順,講堂東近左權,都在縣境之邊。
元至正六年(1296年)重新選址建城,據縣志記載縣城選址在:“濁漳河與儀川河交匯之高崗,壘石成壁,建土城為今縣城之始”。
“交匯之高崗”,當地稱之為垣臺上,境內位置適中,垣臺上呈東北高,西南低的斜坡狀,由西南到東南,依順時針方向,放眼望去,垣臺上在群山環抱之中,其中有五座山峰較高,依次是廟嶺山、西山、北泉山、北寨山、筆架山。若把西南的廟嶺山看作拇指,東南的筆架山看作小指,無疑此地酷似向上托起的左掌,榆社古城就建在了向上托起左掌之中。
榆社古城建成之初,只有縣衙,城區面積不大,后世謂之“上城”。一日,有一西域高僧云游至此,看到此景,十分驚訝,贊嘆道:“縣衙建在佛掌之上,天意也”。于是和縣令商量,擴建縣城“集民夫三千,凡五載畢”。擴建后的縣城,分為上城、下城。上城縣衙、佛寺,下城居住百姓。至此奠定了榆社古城建筑格局。之后,明代嘉靖、宣德、隆慶年間分別對榆社進行了修葺。筑城墻,以圍包縣城,整修上城、下城,在上城與下城之間建鼓樓,以示古城之中。并重筑城門,開門五道,上建城樓,城樓巍峨,遙對五座山峰,左手向上的托掌之形更顯直觀形象。五座城門均有題名,北名柔遠門,意為“胡漢”相融,永無戰爭;東名望京門,意為心系京畿,不叛安順;西名通晉門,意為睦鄰各縣,不會自封;西南名帶漳門,意為漳水環繞,財源滾滾;東南名宣化門,意為宣揚教化,毋忘育人??春竽腿藢の?,體現了榆社先民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思想。
定型后的榆社古城,雖有上下兩城,但總體面積并不大,城墻周長只有近2500米,居民住戶也不多。即使在解放初也有“榆社城前晌來了個陌生人,晌午即可傳遍全城”一說。據縣志記載:“清初縣城有160余戶,700余人”,但“寺廟占全城總面積的20%?!币虼?,便留下“半城為佛地,半城是民居”的說法。
榆社縣舊有 端午節踏柳之俗, 文峰塔建成之后,民間相傳游塔可治百病,于是踏柳被游塔替代。此俗相沿數百年而不變,故每逢端午節游人云集如織。
高蹺在考古發現中最早出土于榆社縣,在晉中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 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于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榆社 笨雞蛋、 榆社阿膠、榆社肉牛、甲魚、 銀魚、 酥梨、紅星蘋果、 蠶繭、藥材等均為山西名品,享譽日本,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河峪小米:“河峪”牌小米主要生產于河峪鄉地處太行山典型的 丘陵山區,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邊無任何工礦企業和污染源。
“河峪”牌小米選用“晉谷21號”優質品種,在種植期間不施化肥,不噴農藥,主要依靠農家肥并以物理的輪作倒茬辦法來防治病蟲害。
榆社縣河峪小米顆粒飽滿,色澤金黃,味道純正,營養豐富,有口感綿滑,米香濃郁等特點。
主要成份:含有蛋白質15.1%,脂肪5.68%,賴氨酸0.8%,維生素礦物質等。本產品已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
小雜糧:小雜糧主要產于榆社縣西、北部無污染,無公害,純綠色生態區。種植期間主要用有機肥、農家肥并以物理的換茬辦法來防治病蟲害。小雜糧有子衡人體的營養成份,是一種醫食同源的綠色食品資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鐵、鈣、多種氨基酸和礦物營養素,對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具有較好的食療和滋補作用。豆類內含人體所需白蛋質和多種礦物質營養素,綠豆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明目降壓,止瀉??;紅小豆可通便、利尿、消腫,對腎臟和心臟病有一定的食療作用:黃豆蛋白質高達40%以上,且含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
河峪酥梨:河峪酥梨主要產于河峪鄉前莊、巖良一帶,該地土壤優良,氣候溫差較大,適宜酥梨生長,且種植歷史悠久?,F有1000多畝盛果樹。產品有潤肺清火、滋陰補氣之功效,主要銷往北京、太原及周邊各縣。
北寨鄉小麻油:北寨鄉氣候土壤獨特,種植小麻已有500多年歷史,且有傳統干炒木壓工藝。北寨小麻油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多種功能性活性成份,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成份及鈣、鐵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香味濃厚、營養美味、色澤清中透綠的特點。常吃小麻油,可潤腸胃、清肺、去肝火、滋陰補虛。北寨小麻油被當地群眾稱為“長壽油”。
榆社笨雞蛋:該產品精心選育地方優質笨雞進行,在山地或草坡上“游牧式”放養或圍欄飼養。雞主要采食 青草、 松針、小昆蟲、微生物等有機物質,不飼喂任何有害人體健康的獸藥、激素和添加劑。該笨雞卵體鮮黃,口味醇香,鈣、鐵、磷含量高,膽固醇低,長期食用有健腦蓋智的功效,是集營養、美味、保健于一體的新一代綠色營養品。
其中,綠殼笨雞蛋,經省食品研究所檢測,鈣、鐵、碘、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是普通 雞蛋的3—5倍,富含腦磷脂,卵磷脂胎及多種維生素,且膽固醇含量低,被譽為“雞蛋中的人參”,更有國外友人稱之為“東方神蛋”。
榆社陳醋:榆社陳醋,以無污染、無公害的優質 高梁、麩皮、純大曲(大麥、豌豆)為原料,采用獨特傳統固態發酵釀造和先進技術精制而成。本品具有口感酸綿醇厚、協調柔和等特點,是精制而成的正宗特制陳醋?,F有多味醋、五糧陳醋、餃子醋等類型。
白醬油:榆社白醬油,生產工藝技術先進,為“原池淋油高鹽稀態回澆發酵生產工藝”,其特點延用了中國傳統的生產醬油方式,不僅提高了醬油的氨基酸含量,并賦予了醬油特有的香味,該產品具有色淺、味鮮、口感純正、風味獨特等特點,質量上乘,是調味之佳品。產品主要有: 白醬油、 黃豆醬油。
阿膠: 阿膠,即驢皮膠,因其為動物主皮制作而成,故中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阿膠的制作與食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由于阿膠在食用和藥用方面的神奇功效,因而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將其列為貢品之一,有“貢阿膠”之稱,至今中醫處方尚可見到“貢膠”字樣。
阿膠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組成,含氨16.43%,基本上是蛋白質,水解后產生多種氨基酸,其中有賴氨酸10%,精氨酸7%,組氨酸2%等。
阿膠其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養血止血之功效,遠銷全國各地。
仁用杏及核桃:西馬鄉南、北山暈一帶,素有“瓜果之鄉”之稱。70年代蘋果產量高達60萬公斤,外商駐村收購。80年代后,隨著品種淘汰,該地種植人用杏500多畝,現已全部進入盛果期。
仁用杏,杏肉可制作杏脯、杏干,酸甜可口,健脾益肺,營養豐富。杏仁,營養價值特高,是健身、美容、平衡人體內分泌之補品,發展前景極為廣闊。郝北鎮韓村一帶的優質核桃種植達到1000多畝,有300畝已到盛果期,所產核桃皮薄肉厚,營養價質高,每公斤價值達到40余元,該產品供不應求。
蜂蜜:本品屬100%新鮮純正 蜂蜜,保留了天然的色、香、味,是上好級品,營養豐富,無公害,純天然,老少皆宜。本品對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天眼等疾病有極大療效,同時,還有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產品主要有:蜂王槳,蜂膠,蜂花粉、蜂蜜( 棗花蜜、 洋槐蜜、 玫瑰蜜、 荊條蜜、 百花蜜)。
文峰塔 (29張) 響堂寺 千佛洞:位于縣城西南 5千米的廟嶺山上,為北魏和唐代石雕。
文峰塔:位于榆社縣城東南1千米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筆架,因而成名?;^,保存有第三世紀的化石。創建于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歷時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成。此塔乃是根據“塔在巽(東南方向)峰則文運勝”的風水言論為振興榆社文風而建,初期直呼“文風塔”,其后年湮代遠訛名“文峰塔”。塔為錐形磚木結構,共13層,高約38米,占地69.2平方米,內為空心,底層直徑約3米。文峰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有磚砌月梯及回廊,可拾級而上;三層以上有用木板、鐵釘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間石階層層,盤道曲曲,如步云路一般。塔體的外面,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雕出檐、斗拱;四面開砌拱券洞門,以供憑覽;洞門之上有磚雕塔匾,圖案花紋十分精致;塔頂置寶瓶,角隅懸掛風鈴,微風吹動,叮當之聲不絕于耳。
云竹湖:位于榆社縣縣域西南部,距縣城22千米,距太原市88千米。湖區地域跨云竹鎮和河峪鄉兩鄉(鎮),東面緊鄰云竹鎮,西南、西北分別與武鄉縣、祁縣相鄰。云竹湖系海河流域南運河水系、 濁漳河支流。
榆社商有 箕子開辟邑境,戰國有 廉頗、藺相如“ 將相和”。十六國時, 石勒稱帝建立后趙。
2014年,榆社縣領導班子如下:
縣委書記:梁潞陽:主持縣委全面工作。聯系縣人大常委會工作。
縣委副書記、縣長賈尚明: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主管財政、人事、機構編制、監察、審計工作。
縣委副書記許利偉:協助書記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縣委黨校,信訪工作。分管縣委機關、后勤接待、統戰、群團、史志、政研、雙擁、縣關工委、老促會、黨務內網及體制改革工作。負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聯系政協、人武部工作。
縣委常委、政法書記劉艷萍:協助書記分管政法、綜治、社會穩定工作,協管信訪工作。主管縣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