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縣
和順縣 和順 山西和順縣 Heshun Xian 和順縣建制沿革 和順縣行政區劃 和順縣地理環境 和順縣自然資源 和順縣人口民族 和順縣經濟概況 和順縣社會事業 和順縣風景名勝 和順縣歷史文化
和順縣是山西省 晉中市下轄的,東臨邢臺,西通山西省府太原,北連太舊高速,南下 上黨盆地。全縣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至2010年,和順縣轄5鎮5鄉,294個行政村,耕地面積30.86萬畝。和順歷史悠久,孕育了“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2006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后,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和順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 傳統節日(七夕節)示范保護地”。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億元,同比增長11.2%。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和順縣退出貧困縣?!耙蚩h東北和順故城為名”。春秋時期名蓋與...
詳情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有1個區
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有5個鎮
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有1個委員會
和順縣是山西省 晉中市下轄的,東臨邢臺,西通山西省府太原,北連太舊高速,南下 上黨盆地。全縣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至2010年,和順縣轄5鎮5鄉,294個行政村,耕地面積30.86萬畝。
和順歷史悠久,孕育了“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2006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后,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和順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 傳統節日(七夕節)示范保護地”。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億元,同比增長11.2%。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和順縣退出貧困縣。
“因縣東北和順故城為名”。
春秋時期名蓋與,為晉大夫梁余子養封邑。
戰國時期改名為閼與,隸屬 上黨郡。
北魏 孝昌二年(前236年),閼與改名為 樂平縣,隸屬 樂平郡。 北齊更名為 梁榆縣,隸屬 太原郡。
隋 開皇十年(590年),定名為和順縣。
民國三年(1914年)屬 冀寧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抗日戰爭需要,和順縣分為東和縣和西和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和縣、西和縣城解放,東和縣和西和縣合并為和順縣,屬晉冀魯豫邊區。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 榆次專區。
1958年10月,和順縣與 左權縣合并,仍稱和順,縣治不變。
1959年6月和順縣、 左權縣分置。
2000年,晉中撤地設市,和順縣改屬 晉中市。
2001年初,撤銷紫羅鄉、聯坪鄉,并入城關鎮,更名為義興鎮;撤銷許村鄉,并入松煙鎮;撤銷土嶺鄉,并入青城鎮;撤銷瓦房鄉,并入平松鄉;調整后,和順縣轄5個鎮、5個鄉??h政府駐義興鎮。
截止到2012年,和順縣轄5個鎮、5個鄉,294個行政村。分別是: 義興鎮、 李陽鎮、 松煙鎮、 青城鎮、 橫嶺鎮、 喂馬鄉、 平松鄉、 牛川鄉、 馬坊鄉、 陽光占鄉。
鄉鎮 | 下轄村 |
---|---|
義興鎮 | 堯村、 后溝村、楊家巖村、東仁村、青背村、 盤道洼村 太陽坡村、陽坡 莊村、寺圪套村、棋盤垴村、 蔡家莊村、邢村、 南窯村、東垴村、 西垴村、東窯溝村、劉家窯村、 河北村、東關村、紫 羅村、土地坪村、紅堡溝村、科舉村、梳頭村、 上莊村、下莊村、 曲里村、巖莊村、戀思村、 長溝村、鴿坪村、泉水坪村、磚窯村、 新莊村、白云村、高窯村、后桑家峪村、甘草坪村、前桑家峪村、 楊家峪村、官斗村、石家峪村、上虎 峪口村、下虎峪口村、聯坪村、井子村、石板房村、 官莊村、廟溝村、裴家峪村、儀村、口上村、青 楊樹村、團壁村、 馮家莊村、郜家莊村、 灣里村、李家掌村、 南溝村、白家垴村、井玉溝村、 賈家溝村、九京村、任元汗村、串村、黃獅垴村、前后門溝村、后石門溝村、鳳臺村、白珍村、會里村、后南峪村、前南峪村、 北關村、南關村等 |
李陽鎮 | 南李陽村、 后峪村、南坪村、回黃、溫源村、榆圪塔村、 石梯村、泊里村、白馬峪村、架垴村、上 石勒村、鳳凰廟村、 柳林溝村、下石勒村、 石板溝村、三奇村、三奇掌村、北李陽村、窯 尚村、狐洼村、 龍峪村、梧桐掌村、菜地溝村、蟬窯溝村、野狐坪村、沙谷駝村、陽卷村、郭家垴村、秦家莊村、 上豐村、馬圈溝村、 史家莊村、天井村、 常家莊村、巖莊吉村等 |
松煙鎮 | 后營村、松溝村、大發溝村、夫子嶺村、七里灘村、北地垴村、核桃樹灣村、馬連 曲村、喬莊村、闊地村、南良馬村、水灘村、松煙村、 白仁村、寺南坡村、 西坡村、托首溝村、松垴村、 東坡村、曖窯村、 王家溝村、東坪村、 雷莊村、楊崖底村、 趙家溝村、鳳闖村、禿聯坪村、官家峪、圈 馬坪村、范莊村、刺榆溝村、小董坪村、青家寨村、 牛郎峪村、南天池村、杏樹灣村、常峪村、灰調曲村、雪場村、北 嶺頭村、走馬槽村、大董坪村、 許村、東山村、小拐村、富峪村、 前營村等 |
青城鎮 | 百備村、朝坡村、大窯底村、東窯村、后當城村、前虎峪村、后虎峪村、寺鋪村、 神堂峪村、石疊村、土嶺村、王汴村、小西溝村、 趙莊峪村、石馱坪村、大雨門村、 青城村、井洼村、新莊村、 大川口村、大川溝村、柳科村、 石家莊村、松垴村、圪檢洼村、關地溝村、胳膊堂村、柏木槽村、石掌溝村等 |
橫嶺鎮 | 橫嶺村、 口則村、廣務村、 要峪村、 西白巖村、 東白巖村、 莊里村、 蠶兒村、 北則村、麒麟溝村、 龍旺村、 陽照村、 白官村、 榆樹灣村、官上村、 官莊村、 儀城村、 石拐村、 上北舍村、 翟家莊村、油房村、 調暢村等 |
喂馬鄉 | 遠佛口村、 大南巷村、 細窯村、 東喂馬村、 西仁村、 北安驛村、 西喂馬村、 上元村、 河緒村、 古窯村、 古窯口村、 弓家溝村、 后窯堤村、 康家溝村、 寺溝村、 后儀嶺村、 前儀嶺村、 南安驛村、 西遠佛村、 東遠佛村、 大佛頭村、 曹家峪村、 關家窯村、 窯堤村等 |
平松鄉 | 平松村、小南匯村、白泉村、玉女村、前 祁村、后祁村、 三泉村、新寸村、河 梁村、合山村、十八闖村、 西河峪村、寺 莊頭村、石南坪村、 新安莊村、沙佛陀村、 北峪村、瓦房村、東 小廟村、西小廟村、石盆巖村、先生堂村、樺樹巖村、西河會村、東河會村、坪地川村、莊窩掌村、大夫巖村、松家嶺村等 |
牛川鄉 | 牛川村、高 邱村、 河底村、 南莊村、 崔家坪村、 上松溝村、 下松溝村、 呂家溝村、 化南溝村、梁家溝村、 紅土坪村、 黃嶺村、下黃巖村、 其林臺村、 嶺南村、陳家莊村等 |
馬坊鄉 | 飲馬池村、 樂毅村、 京上村、張莊村、 馬關溝村、應 東村、 寺頭村、麥 中溝村、 獨堆村、北 馬坊村、 羊兒嶺村、 白草足村、坐化塔村、 榆樹坪村、 樹石村、 軍城村、 西勒石村、 宣窯溝村、 西河村、 雙魚溝村、 富家莊村、 柏木寨村 下木瓜村、 北村、上木瓜村、 馬坊村、了則掌村、石猴溝村、城家莊村、 鐵橋村、維上村、 西馬泉村、吊兒咀村、 河底村、 黑羊背村等 |
陽光占鄉 | 陽光占村、北峪溝村、 趙村、 小上莊村、 下白巖村、 拐子村、 沙峪村、 陽社村、 張科村、 西溝村、 寒湖村、 內陽村、 胡松溝村、 上陽村、 崔上莊村、 牛家溝村、 張建村等 |
和順縣地處山西省境東陲, 太行山脈西側, 地理坐標東經113°05′—113°56′,北緯37°03′—37°36′??偯娣e2250平方公里(2012年)。東鄰河北省 邢臺市,西連 榆社縣、 榆次市,南與 左權縣接壤,北界 昔陽縣、 壽陽縣。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30公里。
和順縣以山地、丘陵居多,僅在清樟河沿岸有小塊 平川,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主要山峰:東有 陽曲山、五蛇垴;西有人頭山、北 萬山等,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其中以陽曲山最高,海拔2058米。主要關隘北有松子嶺關,東有 黃榆嶺關,東北部有 馬嶺關。
和順縣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溫暖多雨,秋季涼爽,陰雨較多,冬漫長而寒冷。年平均氣溫6.3℃,一月零下10℃左右,年降水593mm,霜凍期為九月中旬至次年五月中旬,無霜期124天。
至2012年,和順縣已探明的地下礦藏有煤、鐵、鋁、耐火黏土、銅、磷、硫、水晶石、輝緣巖、白云石、 石榴子石等29種之多。境內含煤面積1852平方公里,占和順縣總面積的82%;地質總儲量156億噸,現有技術條件可開采量達34億噸。儲煤有1-5號、8-9號、11-13號共12層,煤種有煙煤、無煙煤、貧煤、瘦煤、焦煤等,發熱量平均在8000卡左右。
至2012年,和順 宜林面積150萬畝。占總面積的45%,其中森林覆蓋率26.9%。主要樹種有油松、 楊樹、旱樹、 白榆、落葉松及雜木等。
至2012年,和順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清樟河、里恩河、 松溪河、西清 漳河。
2010年,和順縣常住人口為144178人,人口密度為64.08人/平方公里。
至2010年,和順縣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居住。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11.2%;工業增加值22.4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15.7%;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同比增長3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5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16.4%,增幅位于全市第三;財政總收入12.68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39.8%;一般預算收入5.3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5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0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3830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14.86%。
2012年,和順縣糧食總產6300萬公斤,完成市考核指標的157.5%。圍繞“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和順縣規劃“一村一品”專業村170個,發展“一村一品”示范村24個。新增設施蔬菜面積4020畝。新建、改擴建標準化養牛園區88個,和順縣10頭以上母牛飼養戶達到2153戶,母牛存欄2.4萬頭。新建綠和、宇蕻、和牧三個千頭規模肉牛育肥企業,大型肉牛育肥企業達到8個,龍旺公司肉牛屠宰生產線建成投產。雙孢菇新增菇床面積15萬平方米,總產量300余萬公斤,產值2300余萬元。天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項目完成投資6430萬元。
2012年,和順縣投資6.58億元對煤礦進行升級改造,2012年完成煤炭產量1121萬噸。陽煤集團500萬噸泊里礦井開工建設。陽煤化工18·30項目、盛寶年產1.2億塊燒結磚項目、隨生年產4000萬塊燒結磚項目、長溝選煤廠、豐泰選煤廠竣工投產。
2012年,和順縣43個市級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開工率100%,完成投資56.44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49.1%;重點項目落地55項,落地資金70.25億元,完成市定考核任務的100.4%??偼顿Y18.57億元的10大轉型綜改標桿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其中8個項目已竣工或投產,完成投資19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02.3%。引進了中國華電集團、北京中冶能源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簽約項目6個,引資318.7億元。
2012年,和順縣景點景區建設完成投資6170萬元。接待游客27.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3億元。
截止到2008年,和順縣有各級中小學100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高級職業中學1所,初中13所,小學85所;有小學在校生9879名,初中在校生6103名,普通高中在校生2002名,職業高中在校生1733名;和順縣有教職工1619人。
和順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31個。其中縣級6個,鄉鎮 衛生院10個,農村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撤鄉并鎮后由衛生院轉制), 社區衛生服務站28個,村衛生所215所,廠礦學校醫務室7個。和順縣共有床位420張,其中縣級醫院140張,鄉鎮衛生院共有床位280張。和順縣 衛生技術人員598人,其中縣級261人,鄉級337人,大專及以上學歷142人,中專學歷334人,獲得高級職稱的13人,中級職稱156人,初級職稱343人。投資400余萬元,新建改建了14個醫療衛生單位,和順縣衛生系統80%業務用房得到了改善;投資300余萬元為縣、鄉醫療衛生單位裝備了 CT、 彩超、 高壓氧艙、200mAX光機、B超、 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生化分析儀、 胃鏡、氣象測譜儀、生物顯微鏡等一大批急需、必備的診療檢測設備,和順縣綜合防治水平明顯提高;投入近100萬元,對鄉村兩級衛技人員進行培訓3641人次,和順縣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增加到28個;探索合同式購買衛生服務,投資110萬元為 育齡婦女普查26572人,診療11126人次。
2012年,和順縣新建了縣中醫院。40所標準化村級衛生所投入使用。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55%,基本藥物制度在鄉村衛生院(室)全面實施。
至2012年,安和線戀思水庫淹沒段改線二期鋪油配套工程完工;汾邢高速和順段完成投資3.1億元,陽左高速和順段完成投資9.15億元;和邢鐵路列入全國鐵路建設“十二五”規劃,線路定測已完成。二級汽車客運站建成運營。
2012年,和順縣新增城鎮就業1729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9萬人。城鄉低保1.1萬人,1278名困難對象得到城鄉大病醫療救助。社會管理不斷創新。加強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在公共場所新增監控攝像頭213個。
在2003年,和順縣牛郎織女藝術團舞蹈《秧歌情》在獲得第十屆群星獎金獎的基礎上,又在中國“腦白金杯”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榮獲銀獎第一;2004年,和順縣牛郎織女藝術團在 榆次老城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舞蹈《秧歌情》榮獲了“福田汽車杯”中國第六屆民間藝術節藝術表演金獎;2005年,和順縣牛郎織女藝術團組織參加了“中國青少年藝術英才中國總決賽”并獲兩項金獎;2006年,和順縣牛郎織女藝術團舞蹈《跑蓮燈》代表晉中市參加了山西省第五屆廣場文化節;舞蹈《看大戲》參加山西省第15屆“群星獎”比賽獲得優秀獎。
從2005年開始,和順縣以消夏避暑、休閑娛樂、生態觀光、項目推介為主題,連續舉辦了3屆消夏避暑文化旅游節,2007年、2008年還舉辦了首屆及第二屆中國(和順)牛郎織女文化節。 2011年8月,和順縣文工團代表中國前往匈牙利參加夏日狂歡藝術節。2012年,演出場次達160余場,演員平均工資增加到2000多元。
云龍山
云龍山位于和順縣城西,依山而建,景區面積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70米,屬于省級森林公園。
青崗寺
青崗寺位于縣城西四公里的義興鎮鳳臺村東的 鳳凰山腳下 和順縣喂馬鄉北安驛村 (8張) 。50年代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后,于九三年縣政府又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和順縣喂馬鄉大佛頭村西一華里處的山坡上,始建于北宋熙寧三年,距今約一千八百余年的歷史,具有相當的文物價值,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殿宇背靠山崗,東西有清水環繞,院內有兩大古松參天,現存正殿五間,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四間,南殿兩側有鐘樓二樓,東側另配有禪院。
懿濟圣母廟
位于山西省和順縣東北合山村,始建于宋,元代重修,為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有合山奇泉,有泉水倒流的現象。
地處太行山中段腹地的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是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傳說之一“牛郎織女”的發源地。2008年6月,和順縣牛郎織女傳說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專家考證,牛郎織女的發源地是以和順縣天池村為軸心、半徑2公里至3公里處,這里歷代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地名: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海拔1200米的牛郎峪村,相傳是牛郎居住的地方,南天池村是傳說中仙女下凡的地方。南天池村一帶還保持了許多與傳說相關的習俗:每年七月初七,這個地區的村民們保留“看天”風俗,夜間在院中南邊擺上桌子或案板,供放毛豆、玉茭和蒸饃。
和順肉牛
2001年,和順縣承擔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國西門塔爾雜交牛,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西門塔爾牛太行山區類群,“和順肉?!钡牡匚缓推放普奖淮_立。
和順民間牽繡
和順民間牽繡從樣式到整理成形一般需要糊裱、畫圖、裁剪、手工牽繡等4—5道工序; 在牽繡針法的運用上主要用斜針、平針、散針繡、打子繡、套扣繡、盤金繡等多種針法。
喂馬大莜麥
喂馬大莜麥主產于本縣喂馬鄉。該莜麥獨具特色,醫療保健價值極高,能夠治療貧血和毛發脫落,延緩人體衰老,保持旺盛的生理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