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
莆田 莆田區 莆田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 福建莆田 莆田市 莆田歷史沿革 莆田行政區劃 莆田地理環境 莆田自然資源 莆田人口 莆田政治 莆田經濟 莆田社會事業 莆田交通運輸 莆田歷史文化 莆田地方特產 莆田風景名勝 莆田著名人物 莆田城市榮譽
莆田,福建省轄地級市,古稱“ 興化”,又稱“莆陽”、“莆仙”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橫剖面呈馬鞍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截至2018年,轄1個縣、4個區,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0萬人。莆田市歷史底蘊深厚,史稱“興化”,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自唐以來,涌現出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A設施完善, 湄洲灣、 興化灣、 平海灣“三灣環繞”,湄洲灣為深水良港,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 福廈鐵路、 向莆鐵路貫穿全境, 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投入使用;福廈高速、沈海復線、莆永高速、湄渝高速形成“兩縱兩橫”格局。 同時,莆田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及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 。2018年10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莆田市實現地區...
詳情莆田,福建省轄地級市,古稱“ 興化”,又稱“莆陽”、“莆仙”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橫剖面呈馬鞍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截至2018年,轄1個縣、4個區,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0萬人。
莆田市歷史底蘊深厚,史稱“興化”,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自唐以來,涌現出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A設施完善, 湄洲灣、 興化灣、 平海灣“三灣環繞”,湄洲灣為深水良港,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 福廈鐵路、 向莆鐵路貫穿全境, 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投入使用;福廈高速、沈海復線、莆永高速、湄渝高速形成“兩縱兩橫”格局。 同時,莆田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及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 。2018年10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莆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2.41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27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179.91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946.23億元,增長8.6%。
2019年10月23日,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南北朝之前,境內無縣及縣以上建制。按地域,夏、商時期屬揚州,西周時屬七閩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百越,秦時屬閩中郡,西漢前期屬閩越國,西漢后期屬會稽郡冶縣,東漢后期屬南部都尉侯官縣,三國時期屬建安郡侯官縣,西晉時期屬晉安郡侯官縣,南朝前期屬南安郡。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兩度置廢莆田縣,先后隸屬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今泉州)。
唐圣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莆田、清源2縣屬武榮州(后改泉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而清源縣改為仙游縣,莆田、仙游2縣屬清源郡。之后清源郡又改為泉州、清源軍、平海軍,莆田、仙游2縣亦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詔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之部分屬地置興化縣(治所在今仙游縣游洋鎮),并在其地建太平軍。太平興國五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縣歸興化軍管轄,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與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合稱為“八閩”,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太平興國八年,軍治遷至莆田縣城。宋雍熙二年(985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故莆田市又有“興安”之稱。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軍陷興安州城。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興安州改稱興化路,屬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設總管府,置錄事司,統莆田、仙游、興化3縣。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興化路屬之。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鎮遷到廣業里湘溪(今莆田縣新縣鄉)。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參政文殊海牙開城降明,興化路亦納款歸明。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稱興化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書省改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興化府屬之。興化府廢錄事司,轄莆田、仙游、興化3縣不變。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地處山區的興化縣,虎患嚴重,病疫流行,人丁漸少,百姓不堪重負,因而裁革興化縣。將武化、長樂兩鄉并為廣業里,劃歸莆田縣,興泰、福興、來蘇3里并為興泰里,劃歸仙游縣。
清沿明制,興化府建制不變,仍轄莆田、仙游兩縣,隸屬福建省閩海道。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改用中華民國紀元。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興化府,莆田、仙游兩縣屬福建省南路道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三級制,莆田、仙游兩縣屬廈門道管轄。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入閩,成立福建省政府,同時廢道,莆、仙兩縣直屬福建省管轄。民國二十二年(1935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建舉事,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分為閩海、興泉、龍汀、延建4省和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莆、仙兩縣屬興泉省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6年)1月,十九路軍“福建事變”失敗。2月,福建省政府在仙游縣城設立行政專員第四督察區公署,轄莆田、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6縣。翌年秋,專署由仙游縣城遷到同安縣。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莆、仙兩縣均屬第四行政督察區。8月21日和8月25日,莆田、仙游兩縣先后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福建省分為8個專區及福州、廈門兩市。莆田、仙游兩縣隸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泉州)。1950年4月起,第五行政督察區更名為晉江專區。至1970年5月,莆、仙兩縣隸屬不變。
1970年6月,莆田、仙游兩縣由晉江專區劃歸閩侯專區,同時把閩侯專區機關從閩侯螺洲遷至莆田城廂。1971年4月,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同年5月,改莆田專區為莆田地區。莆田地區轄莆田、仙游、閩清、福清、平潭、長樂、閩侯、永泰8縣。1973年7月,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原轄屬的福清、閩清、平潭、長樂、永泰5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建立莆田市,并析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析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莆田市為省轄地級市,下轄莆田、仙游2縣和城廂、涵江2區。
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準調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莆田縣,成立荔城區、秀嶼區,市轄有城廂區、涵江區、荔城區、秀嶼區和仙游縣。
截至2019年2月,莆田市轄 仙游縣、 荔城區、 城廂區、 涵江區、 秀嶼區等一縣四區,此外還轄有湄洲島管委會、湄洲灣北岸管委會兩個管委會。 市人民政府駐地莆田市城廂區荔城中大道2169號。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地處北緯24°59′—25°46′,東經118°27′—119°56′之間。東南瀕臨臺灣海峽,東北毗鄰福州市的福清市,西南連接泉州市的永春縣、南安市、鯉城區、惠安縣,西北背泉州市的德化縣和福州市的永泰縣。東西長122.4公里,南北寬80.5公里。 全市陸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
莆田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橫剖面呈馬鞍狀。背倚戴云山脈,面對臺灣海峽。西北部多為中低山,海拔500—1800米,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約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4%。有千米以上的山峰43座,其中位于仙游、永泰、德化交界處的石谷解海拔1803米,為市內最高峰。中部為低山與丘陵。平原與盆谷錯綜其間,地勢較平坦,有興化平原,仙游東、西鄉平原,南方平原,楓江平原等,平原海拔多在60米以下,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0.6%。東南部為沿海低丘陵帶和島嶼,海岸線曲折,呈鋸齒狀,北起莆田縣江口鎮萩蘆溪口,向西南沿涵江、黃石、北高、埭頭、平海、東嶠、忠門、東莊、靈川至仙游楓慈溪口,全長223.9公里,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把沿海圍成埭頭、忠門、醴泉三個半島,地勢起伏舒緩,海拔50—250米,相對高度50米左右。有大小島嶼150多個,其中南日島面積50.67平方公里(不含小島),湄洲島面積14.21平方公里,靠近南日島的東月嶼為莆田市的最東端,烏丘嶼為莆田市的最南端。
莆田市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溫度適宜平均年太陽輻射量達110.41千卡/平方厘米; 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995.9小時, 年均日照率為45%。日照時間從山區至沿海逐步增多。氣溫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山區逐漸降低。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至21℃之間。無霜期年平均達316天至350天之間。全市絕大部份土地, 適宜農業生產上的一年三熟制作物栽培。全市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至2300毫米之間,自西北山區向東南沿海遞減。西北部山區達2300毫米以上,中部平原為1200毫米至1600毫米,東南部沿海和島嶼在900毫米至1300毫米。季風主要的方向有東北風和西南風;東北風有10個月左右控制在沿海地區,山區則以北風或東風居多。冬、夏季風方向隨季節交替而轉換明顯,冬季多為偏北風,夏季多為東南風,而春、秋季為風向轉換季節。風速自沿海向平原及內地山區減弱,冬季風往往比夏季風強。
莆田市境內水系發達,均為外流河。除九溪、粗溪流經永泰、龍江流經福清出海外,均發源于境內,出海于境內港灣。溪流干流總長329.8公里。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7條。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木蘭溪、延壽溪、萩蘆溪、楓慈溪、粗溪、九溪等。木蘭溪、延壽溪、萩蘆溪為境內主要三大溪流水系。溪流大都源于西北山地區,林密,蓄水力強,常年不絕。溪流補給主要靠降雨。溪流水位變化,山區與平原標高差異大。山區溪流縱比大,降雨前后水位變化明顯;平原縱比小,河道廣寬,水位變化小。夏秋兩季雨量豐沛,水位上漲;冬季雨量稀小,水位下降。冬季地表水補給量小,主要靠地下水補給,水位變幅小。每年11月至翌年2月,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10%—15%;4—10月進入汛期,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70%—80%。
莆田市境內植物有215科,1403種。主要介紹植被、樹種、藥材、農作物、果樹、茶葉、花卉、食用菌等資源。植被類型有天然林、人工林、荒草坡、經濟林、果樹林、海岸植被等。森林樹種種類繁多,主要有馬尾松、杉林、毛竹和闊葉林種,其中有國家級與省級的黃楠、花櫚木、青岡櫟、木夾紅、豆樹、香椿等樹種。藥材品種有203科,814種,有三尖杉、山杜仲、獼猴桃、金銀花、銀杏、黃連、肉桂、喜樹、金線蓮、列當、石花菜等珍貴中藥材。全市境內有51個果樹品種,其中栽培的32個,野生的半野生的19個,形成了熱帶和溫帶果樹聚集區。
莆田市動物資源主要有飼養和野生兩大類。野生動物除分布于海洋及淡水生態系統的水生動物外,還有分布于樹林生態系統中的數百種陸生動物,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全市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動物及無脊椎動物共37 個目,500多種。其中水生脊椎動物就有323種,無脊椎動物已鑒定的有306種,其中可供養殖的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有蝦、蟹、貝、蟲尋、蟶、牡蠣、花蛤、泥蚶、紫菜等38種之多。
莆田市礦產資源有鐵、錳、鋁、鋅、鎳、銀、鎢、鈣、鈾、銅等有色金屬礦;非金屬石有高嶺土、蛇紋石、滑石、葉臘石、花崗石、鉀長石、硅線石、凍石、水晶、鋁土、石油、明礬等。其中,鉛鋅礦石儲量611.2萬噸,鐵礦石500多萬噸,黃銅礦石600多萬噸,錳礦石84萬噸,鎳礦石36萬噸,高嶺土8000萬噸,蛇紋石4564萬噸,滑石176萬噸,花崗石約上億噸。全市地下礦藏分布面廣,鐵礦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帶的平海、忠門、東莊、靈川、莊邊、南日島等地;黃鐵、黃銅、鉛鋅鈾、錳和凍石主要分布在新縣境內;鎢礦分布在埭頭、東嶠、平海一帶;石油分布在沿海一帶;花崗石礦廣泛分布于沿海丘陵地帶;高嶺土分布在鐘山鎮至榜頭鎮、蓋尾鎮境內。山亭鄉的硅線石礦是世界上少有的非金屬礦產。非金屬礦開采量較大的是花崗巖。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常住人口290.0萬人,與上年末持平。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6.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0%,比上年末提高1.4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8萬人,出生率為13.2‰;死亡人口1.9萬人,死亡率為6.7‰;自然增長率為6.5‰。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60.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萬人。 市內居住有漢族、畬、壯、苗等33個民族。
2018年,莆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2.41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27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179.91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946.23億元,增長8.6%。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2%。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7325元,比上年增長8.1%。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148.60億元,增長18.2%。全年莆田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4%。
2018年,莆田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25.91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97億元,增長3.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9.27億元,可比增長0.5%。全市稅收收入(不含海關代征)185.62億元,增長13.0%。
2018年,莆田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2.6%。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47.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0.1%,其中,工業投資下降0.8%;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7.7%?;A設施投資增長20.2%,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8.9%。民間投資增長27.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3.1%。從到位資金情況看,全年到位資金比上年下降7.7%。其中,國家預算資金下降43.4%,國內貸款下降12.0%,利用外資下降100.0%,自籌資金下降2.3%,其他資金與上年持平。69個在建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03.8億元。全年建成或部分建成11個項目,新開工11個項目。
2018年,莆田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4元,比上年增長8.8%;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91元,比上年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69元,比上年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808元,比上年增長8.0%。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982元,增長6.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2%;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271元,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2018年,莆田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217.10億元,比上年增長2.5%。糧食種植面積45.31萬畝,比上年增加0.41萬畝,其中稻谷面積28.17萬畝,減少0.8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8.46萬畝,增加0.2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9.42萬畝,增加1.21萬畝。
2018年,莆田市糧食產量18.26萬噸,比上年增加0.41萬噸,增長2.3%。其中,稻谷產量12.19萬噸,減少0.10萬噸,下降0.8%。
2018年,莆田市肉蛋奶總產量13.51萬噸,比上年下降4.4%。肉類總產量10.50萬噸,下降4.8%。其中,豬肉產量6.68萬噸,下降13.0%;禽肉產量3.72萬噸,增長14.2%;牛肉產量0.02萬噸,增長5.0%;羊肉產量0.08萬噸,增長8.2%。年末生豬存欄38.58萬頭,下降23.5%;生豬出欄83.45萬頭,下降12.0%。牛奶產量0.24萬噸,增長5.7%。
2018年,莆田市水產品產量93.87萬噸,比上年增長4.2%。其中,淡水產品產量2.73萬噸,增長5.9%;海洋捕撈10.48萬噸,下降0.6%;海水養殖80.66萬噸,增長4.7%。
2018年,莆田市全部工業增加值934.96億元,比上年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27.5%;國有企業下降32.1%,集體企業增長28.7%,股份制企業增長10.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6.6%;私營企業增長6.5%。分輕重看,輕工業增長7.5%,重工業增長13.2%。分門類看,采礦業下降9.6%,制造業增長8.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0.7%。工業產品銷售率99.00%,比上年增加0.04個百分點。
2018年,莆田市規模以上工業的33個行業大類中有11個增加值增速在兩位數。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32.3%,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1.2%,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增長10.8%,紡織業增長32.4%。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6.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1%。高技術制造業增長21.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9%。裝備制造業增長13.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0%。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1.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下降88.4%;國有企業下降73.2%,集體企業增長50.0%,股份制企業下降3.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5.1%;私營企業增長4.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3.03%,比上年下降0.51個百分點;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7.83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6%。
2018年,莆田市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50.79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16.95億元,增長9.4%。
2018年,莆田市房地產開發投資358.22億元,下降7.9%。其中,住宅投資268.19億元,下降0.8%;辦公樓投資11.43億元,下降45.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9.79億元,下降36.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5.55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16.51萬平方米。年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積66.81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3.79萬平方米。
2018年,莆田市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214套(戶),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916套。
2018年,莆田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3.42億元,比上年增長9.8%。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703.35億元,增長10.5%;餐飲收入額60.07億元,增長2.4%。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9%,糧油食品類增長19.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0.7%,金銀珠寶類增長10.3%,家具類增長18.3%,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3.0%,化妝品類增長120.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4.7%,日用品類增長14.4%,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增長8.3%,汽車類增長6.4%,體育、娛樂用品類下降24.7%,通訊器材類增長42.9%。
2018年,莆田市進出口總額370.70億元,比上年增長0.9%。其中,出口224.36億元,增長8.0%;進口146.34億元,下降8.4%。進出口順差78.02億元。新設(含增資5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項目42個,比上年增長35.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4471萬元。
2018年,莆田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2.49億元,比上年增長46.1%。其中,郵政業務總量4.69億元,增長31.8%;電信業務總量77.80億元,增長47.0%。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434.59萬件,包裹業務1148.09萬件,快遞業務量1144.99萬件。年末全市電話用戶總數383.75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66.5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17.16萬戶,其中4G電話用戶242.24萬戶,凈增43.06萬戶。全市互聯網用戶261.00萬戶,增加22.29萬戶。
2018年,莆田市接待入境游客46.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3%。其中,接待外國人7.04萬人次,下降0.8%;臺灣同胞30.07萬人次,增長0.7%;港澳同胞9.74萬人次,增長22.5%。國際旅游外匯收入4.12億美元,增長0.4%。全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3347.19萬人次,增長19.7%;國內旅游收入323.68億元,增長35.8%。旅游總收入350.97億元,增長31.9%。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803.12億元,增速與上年持平;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857.51億元,增長3.4%。全年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19.8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3%。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個人消費貸款余額713.2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3%。全年內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58.64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6.13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42.51億元(壽險保費收入33.59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8.92億元)。
2018年,莆田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預計26.15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16%。全市共建設省級眾創空間10家??萍计髽I孵化器備案8家,孵化面積9.7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10家,創造就業崗位0.08萬個。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1家,總數72家;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新認定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1家,總數69家。全市專利申請6148件,比上年增長74.0%,增幅居全省首位;其中發明專利申請820件,增長109.2%。全市專利授權2912件,比上年增長53.8%,增幅居全省第3位;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58件,下降3.4%。全市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802件,比上年增長17.8%;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77件,增加0.41件。全年共登記技術合同1項,成交額976.20萬元。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共有產品檢測實驗室36個,國家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個。全市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2個,全年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11.38萬臺(件)。全年制定國家標準7項、行業標準5項、省地方標準3項,累計全市共制定國家標準76項、行業標準73項、省地方標準128項。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3個,國家天氣站8個。共有專業地震監測臺(網、站)57個,其中綜合臺(網)2個,前兆臺4個,測震臺1個,強震臺2個,烈度速報臺6個,GPS觀測站2個,烈度速報一般站40個。共有48個海洋環境監測站位,其中湄洲島國家海洋公園周邊海域6個站位,南日島養殖區12個站位,后海墾區1個站位,平海灣7個站位,莆田秀嶼區港城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排污口1個站位,莆田市華科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排污口2個站位,莆田靈川鎮太湖墾區排污口2個站位,興化灣17個站位。
2018年,莆田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237人,在校生20602人,畢業生5426人。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6052人,在校生15999人,畢業生4124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252人,在校生5160人,畢業生1956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2027人,在校生63784人,畢業生19675人。初中招生37860人,在校生116021人,畢業生34602人。普通小學招生49473人,在校生268422人,畢業生3705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410人(含隨班就讀)。幼兒園在園幼兒125743人。
普通高等院校
莆田學院
高職院校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省部分學校
省一級達標高中有:莆田二中、莆田一中、 莆田四中、 莆田六中、 莆田八中、 莆田華僑中學、 莆田五中、 莆田十中。莆田的省達標高中總共有26所,
其它:莆田市高級技工學校( 莆田市技工學校)、 莆田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莆田東莊職業中專學校、 莆田職業技術學校、莆田市理工技術學校、 莆田市工程學校、 福建省稅務學校、 莆田市實驗中學、 莆田科技校、 莆田市藝術學校、 莆田市衛生學校、 莆田涵江職業中專學校、莆田航海職業技術學校、 莆田市田家炳中學(莆田黃石職業中學)、莆田笏石職業中學 、 莆田靈川職業中專學校 、仙游縣榜頭職業中學、 仙游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仙游職業中專學校、 仙游縣度尾職業中學 、 仙游縣楓亭職業學校、 仙游縣山立學校、 仙游縣友誼學校等。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公共圖書館3個,文化館6個,博物館7個。文化系統各類藝術表演團體演出0.08萬場,本年度首演劇目2個,觀眾57.75萬人次,其中:政府采購公益性演出120場,觀眾14.8萬人次;各級公共圖書館組織各類講座64次,書刊文獻外借97.12萬冊,總流通人數146.05萬人次;各級文化館組織舉辦展覽45次,組織文藝活動83次、培訓班138期和公益性講座36次,共有23.57萬人次參加;博物館共舉辦15個基本陳列和50個展覽,共有342.44萬人次參觀,其中:未成年人參觀131.76萬人次。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共有影院16個,銀幕92塊,年度電影票房1.22億元。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9.38萬戶,付費數字電視用戶32.95萬戶。年末廣播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8.97%;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8.73%。
2018年,莆田市出版報紙7種(不含校報、副牌),總印數2200萬份;期刊8種,總印數10萬冊。年末全市共有5個綜合檔案館,1個專門檔案館。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64個,其中醫院61個,衛生院49個,村衛生室962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5555人,其中醫生5801人,注冊護士6964人。年末共有醫療機構床位15364張,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890人。
2018年,莆田市運動員在世界級比賽中獲得6金1銅,在亞洲級別比賽中獲得1金3銀3銅,在全國級別以上賽事中共獲得44金48銀34銅的成績。全年共投資1718萬元,新建多功能運動場22個、門球場4個、室內健身房14個、籠式足球場11個、室外健身器材50套。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0.05億元。
2018年,莆田市城鎮新增就業19177人,有2550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9%,比上年末下降0.31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參加保險人數22.2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0.29萬人;年末全市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3755人,增加263人;年末城鎮新增就業19177人,再就業2550人,登記失業率2.19%,下降0.31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104人,比上年末減少346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9413人,減少7005人;城鄉特困供養對象3862人,減少357人。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養老機構床位數增至2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5.86張。全市共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32個,其中新建20個。全市共銷售福利彩票2.92億元,共籌集公益金0.87億元。
2018年,莆田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82.88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公路通車里程6536.38公里,比上年增長0.3%。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62.51公里,與上年持平。全年貨運量6432.35萬噸,比上年增長6.9%。貨物周轉量952172.76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9.4%。全年客運量3454.40萬人,比上年下降12.1%。旅客周轉量435118.44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3.2%。
2018年,莆田市沿海港口新增貨物通過能力323.34萬噸;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378.25萬噸,比上年增長10.6%。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363.96萬噸,比上年增長17.0%。集裝箱吞吐量24657.00標箱,增長49.8%。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汽車保有量34.64萬輛(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比上年末增長14.1%,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31.27萬輛,增長13.3%。全市轎車保有量20.28萬輛,增長14.6%,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18.95萬輛,增長14.0%。
莆田市有 沈海高速、 沈海高速復線、 莆永高速公路和各縣區的疏港大通道以及在建的 興尤高速。
莆田汽車站位于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闊口村的文獻路與荔園路交叉處。
莆田城市軌道交通正在規劃階段,規劃預留兩條城市軌道路線。一條是城市輕軌,起點為城際鐵路涵江站,終點是媽祖新城中心區,途徑西天尾,城廂傳統商業區,木蘭溪北岸片區,莆田中心火車站,笏石片區,平海灣片區。另一條是機場快軌,自莆田候機場出線,沿迎賓大道,知名路與城市快軌聯通。建議采用地面輕軌形式。
BRT快速公交系統亦在規劃中。
莆田共建成運營的鐵路有 福廈鐵路、 向莆鐵路和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貨運專線)。 向莆鐵路已于2013年9月26日開通運行。
莆田火車站既是福廈鐵路的中間大站, 該鐵路南接 廈深鐵路,又是向莆鐵路的首末站。莆田有三個投入運行的客運火車站:莆田火車站、 涵江火車站、 仙游火車站。
莆田市有莆田文甲到湄洲島、石城到南日島、湄洲島到金門、馬祖、澎湖、臺中(不定期航線)等航線。
因歷史上莆田平原地處淺海和沼澤地帶,蒲草滋生,先民鏟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而得名。別名莆仙,因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莆仙作為一個較為獨立的行政區域出現而得名。別名荔城,因古時盛種荔枝而得名。又稱興化,因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置興化軍,轄莆田、仙游、興化三縣而得名。還稱莆陽,因北面是眾多的群山,莆仙平原位于山的南面而得名。又有“興安”之稱,因宋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興化軍為興安州而得名。
莆仙話流行區域除莆田市全境外(包括莆田 烏丘鄉:大烏丘嶼、 小烏丘嶼等), 還分布在廣東潮州、汕 頭、揭陽、汕尾、大埔縣、豐順縣、海南省,湛江、雷州、茂名的電白、千年以來本來是隸屬 莆田縣的新厝鎮在1950年代割給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部分分布的有:福建泉港北部、東部, 永泰南邊、福清西南邊和原來的莆田縣新厝鎮東邊、北邊的鎮的某些村、西邊,廣東的韶關、廣西東部、南部,浙江溫州南部、東部,舟山群島、福建東部 霞浦少量地方,江蘇宜興,興化,安徽的 歙縣等市、縣的部分地方。 莆田地區已漸漸沒有了那淳樸的莆田話氛圍,保護莆田話的任務嚴峻。 莆田烏丘村,包括大烏丘嶼、小烏丘嶼(下嶼),原為莆田縣湄洲鄉烏丘村,全鎮使用莆田話,烏丘嶼六百多人原住民也全部保留使用 莆田話。
仙游九鯉湖 (2張) 莆仙民俗豐富多彩,同一個習俗在不同的區域里,就有所異樣變化。例如春節元宵節,各地的活動日期不同,其項目內容、規模、形式等都存在差異性。元宵節期間,平原人舉行游燈、 楓亭游燈最為典型。沿海人元宵節,舉行神祇出巡郊游、擺粽轎、演戲等。莆仙各地宮觀寺廟數不勝數,而各個地方的宮觀所舉行的神祗廟點活動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質是大致相同的,卻有一個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孫昌盛、萬事如意。民俗不光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響與制約,民間方言或普通行為習慣,亦產生出許多頗具特色的地方習俗。
一年過兩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時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慘不忍睹。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鎮各村不一。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 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莆田鬧元宵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動從農歷正月初六開始直到正月廿九媽祖宮舉行“尾夜元宵”才結束,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鬧元宵,節目豐富多彩,盛況賽過春節。元宵,是指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農歷正月十五晚,為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亦稱“上元節”。莆仙各地到處建有宮、廟、社、壇,每個里社均按古時劃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為熱鬧,稱為“元宵心”。還有“總元宵”、“末夜燈”等活動,系較大社廟集中舉行的大型元宵繞境活動。體現出莆仙文化所獨有的強烈內聚力和鄉土氣息。
古建筑是莆田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是莆田市文物的精華。莆田市尚且保存的數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是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宋代建筑以古譙樓,三清殿、 媽祖廟以及眾多宋塔、宋橋、宋陂為代表。八閩名樓古譙樓以其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宋代臺基而著稱。
截至2017年2月,莆田市共有國家級、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2處。其中,國家級11處,省級48處、市級133處。
金沙薏米
仙游縣龍華鎮金沙村薏米始栽培于宋朝。明代金沙薏米成為貢品。金沙薏米容易脫殼,出米率達60%以上。薏米的腹溝深、粒圓、含固形物多。
南日鮑魚
南日鮑魚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產于莆田市秀嶼區 南日。另外,鮑所產生的天然珍珠,其粒大,色艷,鮑的經濟價值很高。
仙游皮蛋
仙游皮蛋是以獨特的科學傳統配方加工而成的,質地透明有彈性,味道鮮美,食后甘味回旋,具有清涼、解毒、消化之功效,特別是可以減少膽固醇。
荔枝
“荔城無處不荔枝”——這是 郭沫若對莆田的 第一感覺。自唐代起,莆田就開始栽培荔枝。莆田荔枝以品種多、果粒大、果色艷紅、果肉乳白色、汁多、清沁爽口、香氣濃郁,質量優而名揚海內外,主要品種有“陳紫”、“宋家香”、“狀元紅”等。
文旦柚
莆田文旦柚,又名蜜柚,以仙游度尾的出名。1984年11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在福建視察時,品嘗之后為它命名“度尾無籽蜜柚”。文旦柚每年秋季成熟,果實無籽,果味酸、香、甜,食之爽口,嚼之無渣,富含維生素C,曾被清朝列為貢品。
興化米粉
興化米粉是中國最早的快餐之一。它是莆田著名的土特產,始于宋代,相傳為宋治平間,興化軍主簿黎畛受命協助錢四娘在莆田興建木蘭陂水利工程時所創。
莆田紅團
紅團,福建莆仙地區 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紅團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過年時家家必做。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于渲染節日氣氛,還用于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饋贈禮品。
截至2018年底,莆田市共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有風景名勝區4處,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省級3處。
九鯉飛瀑
九鯉飛瀑是莆田仙游縣東北隅約25公里的萬山之巔的一個景點。由九鯉湖、麥斜巖、卓泉巖三大景區組成,面積29平方公里。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自古以來有“鯉湖飛瀑天下奇”之譽;景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并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后跨鯉升仙,九鯉湖因而得名。當九鯉湖位于仙游縣東北隅約25公里處,由九鯉湖、麥斜巖、卓地還流傳著許許多多關于何氏九仙和歷代善男信女來這里求“仙夢”的故事,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福建省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旅游景區。
寧海橋
寧海橋位于莆田市涵江與黃石兩地交界處,木蘭溪下游的入???,古為寧海渡,故名寧海橋。初建于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由于溪海在此處匯流,工程十分艱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歷時15年才建成功。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該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莆禧古城
莆禧古城位于北岸管委會山亭鄉莆禧村境內,距離莆田市區約40公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明代抗倭遺址?,F存古城墻長1335米,東北兩座城門保存完好,西南城墻地段存有古城基遺址。城內宮廟年代久遠。有城隍廟、天妃宮等古跡。城外有八卦井和戚繼光石像。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壺公山森林公園
壺公山聳峙于荔城南面、興化平原西側。海拔710.5米,2004年被列入省級森林公園。
瑞云山風景區
瑞云山風景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院埔,與永泰縣、福清市交界,海拔760米,總面積21平方公里,園中森林覆蓋率達91.3%。其永興巖削壁達二十丈,上有飛瀑霏霏承留春夏間若曳練然。此外風景區內還有玉女梳妝、香爐煙縷、鳳尾瀑布、觀賞白鷺等一百多處天然奇景。為國家AAAA旅游景區。
菜溪巖
菜溪巖位于福建戴云山脈東南麓,距仙游縣城39公里的中北部萊溪鄉(省級生態示范鄉)境內,景區面積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5米,鐵尖山的海拔達到1395米。年平均氣溫17.2度。為福建省風景名勝區。
林披 | 林藻 | 徐寅 | 本寂 | 黃滔 |
陳洪進 | 林默 | 蔡襄 | 蔡京 | 李富 |
鄭樵 | 陳俊卿 | 林光朝 | 鄭僑 | 陳讜 |
陳文龍 | 柯維騏 | 林兆恩 | 林潤 | 宋玨 |
普鯨 | 林蘭友 | 江春霖 | 李霞 | 張琴 |
李耕 | 黃羲 | 吳德懋 | 黃震 | 林景潤 |
歐元懷 |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 國家園林城市 | 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 國家森林城市 |
全國雙擁模范城 | 全國文明城市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 第二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區) |
2019年10月23日,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