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
龍海 龍??h Longhai City 福建省龍海市 龍海市 龍海建制沿革 龍海行政區劃 龍海地理環境 龍海自然資源 龍海人口民族 龍海政治體制 龍海經濟概況 龍海社會事業 龍海交通狀況 龍海歷史文化 龍海風景名勝 龍海名人 龍海所獲榮譽
龍海市(古屬 漳州府 龍溪縣、 海澄縣)位于 福建省南部的 九龍江出???,1960年2月,龍溪、海澄縣直機關分別從漳州市區和海澄遷至石碼鎮合署辦公;8月,龍溪、海澄縣合并為龍??h。1961年6月,龍??h天寶、浦南2個公社、及九湖公社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1個生產大隊和后房農場劃歸 漳州市(今薌城區) 。1985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沿海開放縣,1993年撤縣設市,1996年,劃出郭坑、步文(除梧浦、長洲兩村外)兩鎮成立 龍文區管轄,2012年,劃出角美鎮成立 漳州臺商投資區,并由漳州市單列管理。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含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漳州臺商投資區)。位于北緯24o11’~24o36’,東經117o29’~118o14’。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漳州市東部,西北南群山環抱,東南瀕臨東海和南海。東與 廈門市接壤,南與 漳浦縣交界,西和 漳州市區、 南靖縣、 平和...
詳情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有12個鎮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有3個農場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有2個林場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有1個開發區
龍海市(古屬 漳州府 龍溪縣、 海澄縣)位于 福建省南部的 九龍江出???,1960年2月,龍溪、海澄縣直機關分別從漳州市區和海澄遷至石碼鎮合署辦公;8月,龍溪、海澄縣合并為龍??h。1961年6月,龍??h天寶、浦南2個公社、及九湖公社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1個生產大隊和后房農場劃歸 漳州市(今薌城區) 。1985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沿海開放縣,1993年撤縣設市,1996年,劃出郭坑、步文(除梧浦、長洲兩村外)兩鎮成立 龍文區管轄,2012年,劃出角美鎮成立 漳州臺商投資區,并由漳州市單列管理。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含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漳州臺商投資區)。位于北緯24o11’~24o36’,東經117o29’~118o14’。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漳州市東部,西北南群山環抱,東南瀕臨東海和南海。東與 廈門市接壤,南與 漳浦縣交界,西和 漳州市區、 南靖縣、 平和縣毗鄰。北與 長泰縣相接。西距漳州市區19千米,西北距省會福州市292千米。
龍海自古以來就有“ 海濱鄒魯”的美譽,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聞名全國的“龍江風格”的誕生地。有世界最大的石梁橋—— 江東橋;還有被列為 國家地質公園—2200萬年前的 古火山口。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南朝梁武帝天監中析晉安郡置南安郡。大同六年(540年)置 龍溪縣,屬南安郡。
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升晉安郡為 閩州,龍溪縣地屬閩州南安郡。光大二年(568年)閩州改為 豐州,屬豐州南安郡。
隋開皇九年(即陳禎明三年,589年)改豐州為泉州(治在今福州),廢 建安郡、 南安郡,不久龍溪縣撤銷并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龍溪縣地直屬泉州(駐地今福州)。大業二年(606年)改泉州為閩州,翌年改閩州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四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龍溪縣地屬建州;三年析建州地置豐州(治在南安),龍溪縣屬豐州,州駐地今福州:六年閩縣升制為泉州都護府,龍溪縣屬之,不久豐州撤銷并入泉州,州駐地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龍溪置武榮州(治在南安),龍溪縣屬武榮州,不久州廢,并入泉州,州駐地福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 州駐地為今福州,今泉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設州,前面多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設置了漳州。716年(開元四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縣綏安鎮)。開元二十九年后,劃龍溪縣、龍巖縣來屬。786年(貞元二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龍溪縣屬武榮州,不久州廢,并入泉州(州駐地)福州。
景云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治在晉江),龍溪縣屬泉州。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 龍溪縣屬 漳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漳州為漳浦郡,龍溪縣屬之。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復名漳州,龍溪縣屬漳州。
貞元二年(786年)漳州遷治龍溪,龍溪縣成為附廓。
886年(唐光啟二年)王潮三兄弟隨 王緒農民軍進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觀察使陳巖委王潮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漳州地為王潮和 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后為威武軍節度使,漳州為其治地,909年(閩國開平元年), 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稱南州,龍溪縣屬南州,清源軍代管南州。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復名漳州,龍溪縣屬漳州,清源軍代管漳州。
963年, 清源軍(下轄泉州、莆田、漳州)改名為平海軍, 陳洪進為節度使,同時管轄南州,漳州屬平海軍。
978年(北宋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納土于宋,漳州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為漳州路,龍溪縣屬福建省漳州路。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朝廷批準析龍溪縣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圖和漳浦縣二十三都之九圖,設置 海澄縣。龍溪、海澄屬漳州府。
清龍溪、海澄屬漳州府。清朝設汀漳龍道,管轄汀州府之縣、漳州府之縣,龍巖州。
民國元年福建實行省、道、縣三級政制,龍溪、海澄屬福建省西路道;3年西路道改為汀漳道,龍溪、海澄屬之。
民國14年廢道,福建實行省、縣二級政制,龍溪、海澄屬省直轄。
民國21年4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進駐漳州(龍溪縣城),4月下旬成立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龍溪、海澄兩縣屬之,至5月28日紅軍回師蘇區時終止。
民國22年11月發生“福建事變”,成立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2月將福建劃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龍溪、海澄屬龍汀省。
民國23年7月福建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龍溪、海澄屬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翌年10月,全省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龍溪、海澄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福建,龍溪、海澄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漳州軍事管制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境地初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09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區,設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龍溪、海澄屬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4月1日,龍溪、海澄屬漳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改屬福建省人民政府龍溪地區專員公署。
1950年09月14日,又改為龍溪區,成立龍溪地區專員公署。1951年6月,析龍溪縣城關一區、二區設縣級漳州市(今薌城區)。
1955年3月,改龍溪地區為 龍溪專區 ,成立龍溪專員公署。
1957年9月,漳浦縣董浦、三美、山邊3個鄉劃歸海澄縣。
1958年8月, 海澄縣海滄、新垵2鄉劃入廈門郊區,現在劃屬于廈門海滄區。
1960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龍溪、海澄合并為 龍??h,屬龍溪地區專員公署。
1961年6月,龍??h天寶、浦南2個公社,以及九湖公社3個生產大隊、步文公社1個生產大隊和后房農場劃歸漳州市。
1967年6月,龍??h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龍溪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4月27日龍??h革命委員會成立,5月改屬龍溪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龍??h屬龍溪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10月,龍??h革命委員會改為龍??h人民政府,仍屬龍溪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6月,龍??h屬漳州市人民政府。
1993年5月,龍??h撤縣設市(縣級市)。
1996年9月,國務院批準析龍海市 步文鎮(除2個行政村外)和 郭坑鎮劃歸新成立的 漳州市 龍文區。
2010年4月,國務院批準龍海市管轄的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直屬于漳州市政府管轄。
2012年1月,國務院批準龍海市角美鎮劃歸新成立的 漳州臺商投資區,并由 漳州市單列管理。
2013年12月,國務院批準同意將 龍海市 顏厝鎮、 九湖鎮劃歸新成立的 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目前由龍海市協助管理。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公布《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龍海在其中 。
2016年末下轄14個鄉鎮街道辦: 石碼街道、 榜山鎮、 紫泥鎮、 海澄鎮、 東園鎮、 白水鎮、 浮宮鎮、 港尾鎮、 程溪鎮、 東泗鄉、 隆教畬族鄉、 角美鎮、九湖鎮、 顏厝鎮,全市共239個村民委員會、41個社區居委會;下設370個居民小組(截止為2017年末)、2787個村民小組。另外,管轄雙第華僑農場、程溪農場和九龍嶺林場、林下林場。 實際管轄11個鄉鎮街道,其中角美鎮歸漳州臺商投資區管轄,顏厝鎮、九湖鎮及林下林場歸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原龍海市港尾鎮的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直屬漳州市管轄。
鎮/鄉 | 面積 | 下轄地區 | |
---|---|---|---|
石碼街道 | 5.26平方公里 | 解放東社區、漁業社區、新華社區、九二0社區、解放北社區、解放南社區、解放西社區、紫云社區、橋口社區、紫光社區、人民西社區、港口社區、僑村社區、九龍社區、高坑村、登第村、內社村、蔬菜村 | |
榜山鎮 | 56平方公里 | 龍江社區、古龍社區、上苑村、文苑村、南苑村、洋西村、崇福村、雩林村、普邊村、翠林村、福河村、北溪頭村、園仔頭村、榜山村、田邊村、蘆州村、平寧村、柯坑村、嶺口村、云梯橋村、梧浦村、長洲村、嶺口農場 | |
海澄鎮 | 61.4平方公里 | 城內居委會、溪頭居委會、大埕居委會、華陽居委會、山后社區、山后村、豆巷村、玉枕村、嶼上村、黎明村、溪北村、羅坑村、和平村、下埭村、合浦村、內溪村、珠浦村、內樓村、河福村、上寮村、倉頭村、前厝村、崎溝村、埭新村、大成農場 | |
白水鎮 | 80.4平方公里 | 白水居委會、白水村、方田村、崎岎村、西鳳村、郊邊村、樓埭村、金鰲村、井園村、山美村、莊林村、磁美村、山邊村、下遼村、大下村、下田村 | |
浮宮鎮 | 81平方公里 | 浮宮居委會、溪山村、山塘村、浮宮村、港前村、邱厝村、霞郭村、海山村、海平村、霞威村、埔里村、田頭村、霞圳村、后寶村、丹宅村、美山村、際都村、霞興村、八坑村、漁業村、草埔頭村、溪東農場 | |
程溪鎮 | 247.3平方公里 | 程溪圩居委會、白云村、下莊村、內云村、南坑村、后安村、頂葉村、下葉村、禾山村、葉侖村、塔潭村、東馬村、東樓村、粗坑村、上坪村、人家村、浮山村、東頭村、官園村、洋奎村、奎坑村、浮山農場 | |
港尾鎮 | 69.6平方公里 | 梅市居委會、湯頭村、東坑村、古城村、省山村、石埠村、上午村、梅市村、城外村、格林村、沙壇村、考后村、卓岐村、斗美村、深沃村、浯嶼村、古城農場 | |
紫泥鎮 | 68平方公里 | 紫泥村、溪墘村、下樓村、錦田村、世甲村、南書村、西良村、安山村、城內村、溪洲村、溪霞村、新洋村、仁和村、巽玉村、金定村、甘文農場 | |
東園鎮 | 35.4平方公里 | 東園居委會、東園村、南邊村、東寶村、茶斜村、埭尾村、楓林村、新林村、過田村、鳳山村、鳳鳴村、田厝村、秋租村、厚境村、港邊村、秋租農場 | |
東泗鄉 | 59.42平方公里 | 虎渡村、太江村、卓港村、東泗村、碧浦村、松浦村、董浦村、松嶺村、西嶺村、水滸村、清泉村、漸山村、下浦村、溪坂村 | |
隆教畬族鄉 | 75.56平方公里 | 海星居委會、白塘村、新厝村、紅星村、關頭村、鎮海村、流會村、白坑村、黃坑村、徑內村、新村村 | |
雙第華僑農場(功能區) | 寨仔管區、僑星管區 、洲仔管區 、天城管區 | ||
九龍嶺林場(功能區) | 九龍嶺場部居委會 | ||
程溪農場(功能區) | 倒橋居民點、場部居民點、紅星居民點、柿仔居民點、林下居民點、下莊居民點、虎山居民點、光明山居民點、高塘居民點 | ||
龍海經濟開發區(功能區) | 龍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 ||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功能區,由漳州市,龍海市共同管理) | 56.17平方公里 | 凌波社區、大徑社區、店地社區、白沙社區、石坑社區、廈門大學漳州校區 | |
角美鎮 (經濟功能區,由漳州臺商投資區管轄) | 163平方公里 | 角美片區 石美片區 東美片區 | 共和街社區、解放街社區、僑興街社區、團結社區、 下士社區、 江東社區、 社頭村、 田里村、 龍田村、 龍江村、 鋪透村 石美街社區、 石美村、 南門村、 埭頭村、 蔡店村、 東山村、 石厝村、 橋頭村、 西邊村 東美街社區、 江東社區、東美村、玉江村、流傳村、楊厝村、沙坂村、埔尾村、恒倉村、吳宅村、坂美村、課堂村、沙洲村、內丁農場、江東農場 |
福龍工業開發區 (功能區) | 福龍社區、蒼坂社區、洪岱村、上房村、福井村、福龍工業園區、鳳山工業園區 | ||
龍池經濟開發區 (功能區) | 龍池社區、金鴻社區、白礁村、鴻漸村、金山村、錦宅村、龍池開發區、文圃工業園區 | ||
顏厝鎮 (經濟功能區,由龍海市,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同管理) | 52平方公里 | 古縣社區、白云社區、長邊村、水頭村、洪坂村、馬州村、丹州村、洪塘村、下宮村、田址村、東珊村、顏厝村、宅前村、上洋村、 路邊村、巧山村、庵前村、后垅村、石牌村、下半林村、園中村、上溪村、長社農場 | |
九湖鎮 (經濟功能區,由龍海市,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同管理) | 87平方公里 | 荔都社區、琪塘村、嶺兜村、九湖村、庵兜村、小梅溪村、大梅溪村、田中央村、洋坪村、蔡坂村、下庵村、新塘村、新春村、林下村、鄒塘村、蔡坑村、衍后村、長福村、埔美山村、恒春村、馬嶺村、木棉村、林前村、田墘村、內寮農場、閩南地質大隊 | |
林下林場 (功能區,由龍海市,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共同管理) | 翻鐘管區、田坑管區、落坑管區、徑口管區、四工管區、橫山管區、山尾管區 | ||
資料來源于政府官網等 |
龍海市位于北緯24o11’~24o36’,東經117o29’~118o14’。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漳州市東部,西北南群山環抱,東南瀕臨東海和南海。西和漳州市區、 南靖縣、 平和縣毗鄰,南與 漳浦縣相接,東與廈門市海滄區、思明區相望,北與 長泰縣相接西距漳州市區19千米,西北距省會福州市292千米。
龍海市地處九龍江下游沖積平原,地勢為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環山,中部平原,東南部臨海。北部丘陵地帶屬戴云山脈的余脈,西南部中低山丘陵地帶屬博平嶺的支脈。主要山峰有大尖山、獅頭大山、后溝尾山、泰崗尾山等。境內最高峰大尖山位于程溪鎮,海拔953.6米;最低點為港尾浯嶼島以東的九節礁中間,海拔-47米。
龍海市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夏少酷暑,冬少嚴寒,自然景觀四季常綠。多年平均氣溫21.5℃,1月份平均氣溫13.5℃,極端最低氣溫0.2℃(1973年12月26日);7月份平均28.9℃,極端最高氣溫40.9℃(2003年7月26日)。最低月均氣溫6.3℃(1971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6.0℃(2003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15.8℃,最大日較差15.9℃(1989年12月7日)。生長期年平均365天(全年),無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長達366天,最短為28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8小時,年總輻射10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65天(全年)。年平均降水量1563.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134天,最多達170天(1975年),最少為100天(2003年)。極端年最大雨量2187.1毫米(1997年),極端年最小雨量毫米944.1(200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
龍海市境內河道屬九龍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級河道九龍江北溪和九龍江西溪二條,總長35.8千米;四級河道九龍江南溪一條長57.5千米。河網密度為1.15千米/平方千米。三條河道總長93.3千米,流域面積665.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13.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05.46億立方米。境內最大河流為九龍江北溪,從江東古橋上游約2千米處流經下游郭洲頭后分為南港和北港。其中,南港流至下游約1.5千米處的福河村與九龍江西溪匯流至烏礁島;北港流經安山村。至此,九龍江北溪、西溪再次匯合穿越下游滸茂、烏礁二島,分為南港、中港、北港,直至海門島,匯集九龍江北溪、西溪、南溪三溪之水進入廈門港注入東海。北溪在境內全長18.05千米,流域面積148.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為281.4立方米/秒。
主要的氣象災害有臺風、暴雨、高溫、干旱、低溫冷害、凍害以及雷電災害等。臺風災害年均發生2次左右,影響程度不同,主要發生在7月至9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9年10月8-9日。9914臺風于1999年10月9日10時正面襲擊龍海市,影響時間長且強度強,龍海市氣象觀測站瞬間最大風速達到12級,給全市造成極大災害,經濟損失共9.8億元,其中包括:農作物受災面積29.45萬畝;絕收面積8.2萬畝;水果受災面積7.2萬畝;水產受災面積3.4萬畝。房屋倒塌或半倒塌2.5萬間。水利、通信、電力設施損失8450萬元,道路、碼頭等損失1.23億元。人員死亡18人,失蹤3人。凍害最嚴重的一次出現在1999年12月21-26日,連續6天最低溫度低于5℃,22-25日4天有霜凍,23日伴有結冰,由于低溫持續時間長,全市大范圍農作物嚴重受災,各種蔬菜損失5000萬元,經濟作物等損失8505萬元,總計損失13505萬元。此次所受凍害為50年一遇。
龍海市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17種,包括非金屬礦產資源10種,金屬礦產6種,能源礦產1種。其中,地熱礦區6個,資源儲量:2912.44噸/日;長石礦區7個,資源儲量:15.07萬噸;高嶺土礦區7個,資源儲量:2091.33萬噸;飾面用花崗巖礦區30個,資源儲量:291.47萬立方米;建筑用花崗巖(凝灰巖)礦區59個,資源儲量:9930.54萬立方米;磚瓦用粘土礦區22個,資源儲量:235.33萬噸;礦泉水礦區16個,資源儲量:3487.58噸/日。
龍海市擁有林地面積105萬畝,是中國水仙花之鄉,浮宮鎮為福建楊梅第一鎮。境內野生動物有獸類27種、禽類98種、魚類400多種。
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縣境內生息繁衍。秦漢以來,特別是從南朝梁置縣至唐代的數百年間,人口逐漸增長。兩宋時期,閩南一帶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口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元代,由于統治階級的殘酷掠奪,人口逃亡較多。明中葉后,海外交通及對外貿易興盛,月港成為東南沿海貿易中心,商賈輻輳,生齒日繁。九龍江下游沿岸逐漸成為人口比較集中的經濟區域。明末龍溪、海澄兩縣戰亂頻繁,清初兩次“遷界”,人口死亡率高,外流量大。至康熙九年(1670年)海澄縣人口“存者不及三分之一”,龍溪縣人口亦大量減少。從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間,社會逐步安定,政府鼓勵生育,戶口大量增加。同時外遷的人口復返原籍。至道光年間,龍溪、海澄兩縣人口驟增。
鴉片戰爭后,龍溪、海澄兩縣戰爭頻仍,傳染病肆虐,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外逃。至民國26年,兩縣人口合計434875人??谷諔馉幒笕丝谥饾u減少,至民國36年共有391996人。
建國后,社會安定,人口迅速增長,出現高出生、低死亡的狀況。1950~1959年,1962~1972年,先后兩次出現了人口出生高峰期。196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增長幅度達到建國以來最高水平。1972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工作,把人口再生產逐步納入國民經濟計劃的軌道,人口自然增長率1971年為29.4‰,1985年降為10.2‰。1982~1987年,龍海市連續六年被評為福建省計劃生育紅旗市、先進市,1985年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單位。
1990年,全市總人口812033人,其中漢族803859人,占98.99%。1991年全市總人口83036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83‰,人口密度為671人/平方公里。
據《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龍海市人口數為877762,占漳州大市總人口的18.25%。
2010年末,龍海市戶籍總戶數22.08萬戶,人口81.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92萬人,農業人口65.57萬人;男性41.08萬人,女性40.42萬人。
2013年末,龍海市戶籍總人口69.4萬人,常住人口91.8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8.04萬人,城鎮化率52.3%(常住人口、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三個數據含臺商投資區、漳州開發區)。在戶籍總人口中,男性35.02萬人,占50.46%;女性34.38人,占49.54%;18歲以下12.72萬人,占18.3%;18~35歲19.39萬人,占27.9%;35~60歲以上27萬人,占38.9%,60歲以上10.29萬人,占14.8%。
2016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71.63萬人,總戶數18.98萬戶,人口自然增長率13.48‰。常住人口68.89萬人,年平均常住人口68.65萬人,城鎮化水平56.1%,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實際管轄區域數據)
2017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71.94萬人,總戶數19.25萬戶,人口自然增長率4.33‰。常住人口69.27萬人,年平均常住人口69.08萬人,城鎮化水平58.2%,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實際管轄區域數據)
民族
2011年末,龍海市有畬、苗、土家、壯等45個少數民族,人口17870人,占總人口的2.17%。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畬族、苗族、土家族、壯族,其中畬族9381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2.5%。
龍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鄭隆松;副市長: 蔡三蛇、 康文將、 黃全海、 許偉宏、 林炎山 、 林中、 李施軍
2018年,龍海市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08..3476億元,增長8.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0073億元,增長1.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7.0710億元,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0.5956億元,增長8.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73.3967億元,增長9.2%;出口總值31.58億元,增長11.6%;實際利用外資18.45億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0940億元,增長1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52元,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6元,增長8.8%。
漢代,市境就有牛耕技術。龍溪建縣前后的六朝,本地農民和南來移民在九龍江下游開辟了片片田園。唐開漳后,軍民開山辟埭,擴大稻田蔗圃,推廣中原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宋興水利、墾埭田、改農具、護耕牛,引占城良種稻在龍溪推廣,甘蔗種植亦比唐代普遍。明代除擴大耕地、續修水利外,耕作技術上掌握農時季節、改良土壤、引進良種等,甘薯、花生、煙草于明中后期引進。清代引進番鴨和吐綬雞。民國時期始用氮素化肥。
龍溪、海澄兩市農村歷來常受戰亂破壞,農民則受勢家豪強壓榨,賴以生產生活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備受地租、高利貸雙重剝削之苦。農具簡陋,耕作粗放,作物產量低,豐年還可維生,災年就得枵腹,甚至逃離故土。自明末至民國38年,市境糧食不能自給,??客鈦砑Z食接濟。
建國后,進行土地改革,摧毀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產力。開展農業互助合作,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強農業耕作栽培技術指導,做到災年保收成,常年增產豐收。1956年,水稻平均單產龍溪市為540.5公斤,海澄市為503公斤,實現“水稻千斤市”。1957年,兩市糧食總產193273噸,比1949年123057噸增長57.06%。民食余裕,戶戶年年爭先交售愛國糧。
1958年,生產計劃高指標,生產措施瞎指揮,上報產量浮夸風,收益分配搞平調,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加上1959年“8.23”、1960年“6.9”特大風、水災害,造成五谷歉收。1961年全市糧食總產140610噸,比1957年減產27.25%。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后,農村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并舉,恢復社員自留地和家庭副業,先后引進水稻矮稈良種和良種豬,生產全面發展。糧食總產1963年為196079噸,略超1957年;1965年為232510噸,比1957年增長20.30%。
1966~1976年,限制農民多種經營,農業生產又一次受到嚴重干擾。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總產量、總產值出現波浪式起伏,十年間未能得到發展。1978年全市糧食總產312408噸,平均畝產811公斤,跨“雙綱”。
1980年后,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自主經營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為提高。在耕作技術措施上,實現糧食一年三熟三高產的改制,機耕面積占可機耕面積的90%以上,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采用配方施肥、化學除草、藥物治蟲;同時發展金定鴨、瘦肉型豬、食用菌蘑菇等創匯農業,農業生產量和總產值直線上升。1989~1991年,糧食畝產噸糧“三連冠”。199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為9.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44倍。農、林、牧、副、漁產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100∶2∶13∶3∶9變為1991年的100∶3∶40∶4∶26。糧食總產35.66萬噸,畝產為1033公斤,比1978年增長14.15%和27.37%。
2010年,龍海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89億元,增長4.1%。其中,農業產值24.01億元,增長3.6%。
2018年,龍海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7.8020億元,增長2.8%。
龍溪建縣時,境內就有紡織、冶煉、造船、制鹽、制陶等手工業作坊。唐代北方匠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兩宋時期手工業蓬勃發展,著名東溪窯和扶瑤的陶瓷、漳產葛布、吉貝布名聞遐邇,山區冶煉產鐵,沿海制鹽業興起。元代漳州設雜造局專管手工業生產,官營的紡織工場已具相當規模。明代手工業突飛猛進,至明中葉,縣境內已有紡織、爐冶、窯冶、制糖、造船、釀酒、糧油、曬鹽、食品加工、竹木器等行業;龍溪“城闉之內,百工鱗集,機抒爐錘,手心俱應”,漳絨成為朝廷貢品。海澄“家家蔗煮糖”,已能煉制成白糖、冰糖。嘉靖十二年(1533年),縣內匠戶502家,丁口2190人。清朝末期,出現華福機制糖廠和金永和煤礦公司二個近代工業企業。民國時期,龍溪、海澄兩縣工業、手工業發展緩慢。
1950年,龍溪、海澄兩縣工業產值共1292萬元,占工農業產值13.65%。1951年兩縣接管7個廠、場,始有國營工業。1953~1956年,兩縣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原有154家私營工業企業,有85家轉為國營,66家轉為公私合營,3家組成生產小組。從業人員1356人;手工業生產者原5413人,組成55個生產合作社,16個公私合營廠、場,64個生產小組。1956年后,兩縣工業圍繞農業生產創辦廠、場,新建4個工廠。1957年,兩縣工業產值共2522萬元,比1950年增長近一倍,占工農業總產值17.18%。
1958年,號召“大辦工業”、“大煉鋼鐵”,兩縣國營工業猛增至111家,職工14821人,年工業產值446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8.58%,由于工業發展過快,出現國民經濟比例失調,1961年后一些工業企業被迫下馬,國營工廠減為65個,職工9593人。1962年全縣工業產值降為249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6.07%?!拔幕蟾锩敝?,工廠大多停產鬧“革命”,個體手工業被取締,工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工業產值由前16年的平均遞增16.6%降為4.6%。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工業經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發生根本性變化,擺脫了自然經濟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銷售的束縛,增強商品經濟和經濟效益觀念。1984年后,工業主管部門轉變職能,逐步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承包責任制,經營上跨出市境,走向全國、走上國際;在國營企業主渠道的指導下,大力發展集體企業、個體企業、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競爭機制。1991年,全市市屬工業企業發展至255家,職工15765人,固定資產原值16059萬元,工業產值11249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3.24%。
2010年,龍海市完成工業總產值757.09億元,可比價增長26.1%;實現工業增加值194.00億元,增長18.2%,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2%,拉動全市經濟增長10.2個百分點。
唐宋時期,龍溪縣城漳州是閩南主要商業貿易中心??h境內的天寶、石美、月港、海滄等地也形成較大的市集。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加工業的興起紡織、陶瓷業已相當發達,并有煉銀、鐵、銅等作坊。因地處九龍江沿岸,并臨海濱,境內有多處貿易港口,龍溪縣與內地及東南沿海各地經濟貿易往來十分頻繁。
元代,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兵連禍結,商業蕭條。明代,政府采取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措施。至明代中葉,龍溪商品經濟恢復發展,月港對外貿易興盛。明正統至萬歷年間,龍溪、海澄兩縣商業貿易達到鼎盛時期,重要港口石碼、月港、石美、海滄、白水、浮宮等地成為閩西南貨物集散地,尤以海澄月港商賈云集,繁華甲一方。天啟四年(1624年),西方殖民者侵擾、掠奪,海運梗塞,商業貿易衰落。
清初,龍溪、海澄兩縣遭受多次“遷界”的影響,致“海濱數十里,幾無人煙”,石碼、海澄成為廢墟??滴醵辏?683年)后,政府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生產力得到發展,商業日趨繁榮,大小集市貿易點50個,年貿易額800萬兩銀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龍溪、海澄、石碼先后設置商務會(后改稱商會)。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掠奪,商業一度衰退。此后隨著民族工業的興起,愛國僑胞、臺胞投資興辦企業。商業貿易再度復蘇,石碼成為貨物“吐納口”,閩西南大部貨物均由此轉運廈門港銷往沿海省市及南洋各地,抗日戰爭期間,石碼一度成為內地與淪陷區廈門的貿易中轉站,商業畸形發展。民國35年后,通貨惡性膨脹,不少商戶倒閉,商業再度凋零。
1949年12月,廈門貿易公司在石碼設立經營處,是龍溪、海澄兩縣建國后第一家國營商業。1952年,兩縣相繼建立25個供銷合作社及百貨、貿易、專賣等9個國營專業公司,并有私營商業3031家。1954~1956年,完成對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兩縣國營商業公司20家,供銷合作社下屬有4個經理部,18個基層社,有1000多個合作商店、門市部、代銷點、收購點。1957年兩縣社會商業零售額4016萬元,其中國營占32%,集體占40.4%,公私合營占26.4%,個體僅占1.1%。1958年后,將合作商店“過渡”為國營商業,撤銷專業公司,實行政企合一,同時限制自由市場,取締個體商業?!拔幕蟾锩逼陂g,商業機構再度合并,商業經濟被視為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集市關閉,商業受挫。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建立和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的商業體制,加強國營商業的建設、積極扶持和發展集體、個體商業。國營商業及供銷合作社先后對所屬企業實行擴大經營管理權,并對700多個經營單位實行各種不同類型的經營承包責任制。1991年全市有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9007個,從業人員18816人,其中國營網點226個,人員2535人;集體862個,4080人;個體7879個,12201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6.3億元,其中國營占29.8%,集體占24.7%,個體占45.5%,市場繁榮,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2010年,龍海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4.60億元,增長43.4%;限額以下零售額65.50億元,增長12.2%。在限額以上貿易業中,商品銷售額27.19億元,增長42.4%;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31億元,增長39.8%;消費品零售額4.60億元,增長43.4%。
新中國成立后,縣(市)人民政府重視經濟建設和科技人才的培養。1953~1965年,以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為目的的科研活動取得一定成就,工農業生產雙獲發展?!拔幕蟾锩逼陂g,科技機構癱瘓,科技人員排除“左”的干擾,亦取得一些科研成果。有1973年“調節早稻,改革晚季,擴大冬季”改制,為糧食穩產高產打下基礎。1979年科研機構恢復,縣、鄉(鎮)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不斷提高。
1988年縣(市)人民政府配備科技副縣長,16個鄉(鎮)配備科技副鄉(鎮)長,進一步健全四級科技網絡,加強科技隊伍建設,依靠科技轉化生產力,搞好經濟建設。1990年6月,龍??h被國家科委確定為重點聯系縣。1991年全縣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8266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07人,中級技術職稱1229人。1978~1991年共評定縣級科技成果獎254項,1981~1991年50個科研項目中獲國務院授予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科技進步獎3項,省級科技進步獎16項,市(地)級科技進步獎30項。
2010年,龍海市專利申請527件,年度專利授權422件,被評為省知識產權強縣。燦坤實業研發中心獲得國家技術中心認定,新增金冠等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獲得國家星火、火炬和創新基金扶持項目5個。
1949年9月,龍溪、海澄縣接管公、私立普通中學9所,學生2784人;小學249所,學生32902人;幼稚園4所,幼兒673人。建國初,學習蘇聯辦學經驗,調整學校布局,整頓教學秩序,開展掃盲運動,工農子弟入學人數大量增加。1957年貫徹毛澤東提出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大躍進運動中,學校盲目發展,忽視教師主導作用,師生參加生產勞動過多,以致教學質量下降。1961~1963年,全縣中小學進行調整,重視課堂教學,教育事業穩步前進。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學?!巴Un鬧革命”,教育事業受到嚴重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撥亂反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尊師重教,學校教育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同時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業余教育。1985年龍海成為全國普及基礎教育先進市。1986年達到基本掃除文盲市標準。1987年龍海一中蘇朝暉參加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獲得金牌獎。
1950~1991年,培養小學畢業生332886人,初中畢業生127136人,高中畢業生44478人。升入中專6119人,大專院校5768人。1991年,全市擁有普通中學26所,學生25939人;小學288所,學生83642人;幼兒園356所,幼兒24252人;職業中學6所,員生1005人。
2010年末,龍海市擁有中、小學學校241所,其中普通中學36所,小學205所;中、小學專任教師6429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3277人,小學專任教師3152人;中、小學在校學生9.91萬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4.32萬人,小學在校學生5.59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其中女童入學率99.9%,初中升學率98.4%,高中升學率89.0%。
中學 | 龍海一中 | 龍海二中 | 龍海四中 | 龍海實驗中學 |
海澄中學 | 港尾中學 | 龍海民族中學 | 榜山中學 | |
東園中學 | 浮宮中學 | 滸茂中學 | 白水中學 | |
龍海市外國語中學 | 龍海八中 | 海師高級中學 | 蓮花中學 | |
卓岐中學 | 厚境中學 | 厚境中學 | 鳧溪中學 | |
桃源中學 | 烏礁中學 | 浯嶼學校 | 程溪中學 | |
官園中學 | 下莊中學 | 龍海五中 | 龍海六中 | |
古縣中學 | 長邊中學 | |||
資料來源于政府官網 |
2017年,龍海市醫療衛生單位有市第一醫院、市第二醫院、市中醫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婦幼保健院、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市衛生進修學校、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站等10個市直醫療衛生單位;有鄉鎮衛生院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到2017年底,全市公立衛生單位在編人員182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657人;高級職稱103人,中級職稱420人。全市開放病床數2320張(含民營醫院)。
龍海市各類醫療機構共有709家,其中衛生所(室)640家、門診部7家、診所41家、民營醫院2家,鄉村醫護人員數(含診所)656人。
1953年8月,市籍運動員吳傳玉參加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在100米仰泳比賽中,為新中國在國際體壇榮獲第一枚金牌。1961~1966年,先后有市籍運動員林亞鳴被選派出國參加男排比賽5次,鄭青金出國參加羽毛球比賽兩次?!拔幕蟾锩逼陂g,體育傳統項目受禁錮,其他項目發展不平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體育隊伍迅速壯大,至1991年,全市建立各類運動隊1786隊,運動員21831人,并成立9個基層體協組織。有14個單位先后被評為省基層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僑區角美鎮先后三次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有7人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工作者。運動員競技水平獲得可喜成果,在歷年參加各級競賽中,獲省團體前3名有45次,個人第1名64人次,獲全國團體前5名3次,個人單項名次獎47人次;參加國際競賽10人28次,獲個人單項名次獎6人12次。體育人才培養結碩果,本縣為各級體工隊和大專體院輸送優秀運動員273名:被國家體委授予“國家運動健將”7名,評為國家一級運動員12名;被授為“新中國體育開拓者”5名,定為國家高級教練4人,一級裁判14名。1984年10月國家體委特授予吳傳玉為“杰出優秀運動員”稱譽。1987年羽毛球高級教練員鄭青金被國際羽聯授予“貢獻獎”。1990年9月在全國第三批體育先進縣命名表彰大會上,龍海市被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的光榮稱號。
2010年,龍海市成功承辦第六屆漳州農運會并榮獲金牌獎牌雙第一,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全省體育“三十佳”,殘疾運動員魏燕鵬在廣州亞殘運會上取得一金一銀一銅的好成績。
龍海擁有陸、海、空兼備的立體交通網絡,交通比較便捷。
龍海市境內 鷹廈鐵路 、 龍廈鐵路(龍巖至廈門)、 廈深鐵路(廈門至深圳)與國道324線(福州至昆明)、319線(廈門—成都)、 沈海高速公路(沈陽—??冢?,省道漳云線和 廈漳高速公路、 漳詔高速公路、漳龍高速公路縱橫交錯。
海路有 九龍江西、北、南三溪貫穿全域,海輪可直達廈門、上海、汕頭、香港、澳門等地;距離龍海市區僅有19公里、年貨物吞吐量達8117.2萬噸的廈門港可直達歐洲、地中海、大洋洲以及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主要港口集裝箱班輪航線。
龍海江、海岸線全長290公里,其中海岸線長達113.1公里,水域深而廣闊,又具有較好的御風隱蔽條件,為福建省天然深水優良港灣。
全市擁有石碼、后石、招銀3個港區和 角美、滸茂洲2個作業區,從2005年12月31日開始正式納入 廈門港一體化管理。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近3000萬噸?,F已建成中小泊位碼頭52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9座。其中,招銀港區是首批對臺直航口岸、對外開放一類口岸和對金馬直航貨運口岸,2008年貨物吞吐量近2000萬噸,建有萬噸以上碼頭8座(15萬噸級2座、10萬噸級1座、5萬噸級2座)。
航空有距離龍海市區僅有59公里的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航線遍及內地及港澳地區、東南亞、韓國、日本、美國和歐洲,是華東地區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樞紐。
跳過火
是延續千年的民俗傳統活動。在各村、社信奉的神明誕辰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神廟前,燃起木炭火堆(木炭火堆有、之分,各個村、社不同)。由本村長者手捧香爐,率先赤腳踩過燃燒的木炭堆,朝前奔去。緊接著由本村青壯年男子,或揮舞旌旗,或肩扛神明雕像,或懷抱幼子,赤腳飛奔踏過木炭火堆。浩蕩的隊伍繞神廟三巡,踏火三遍,贏得陣陣喝彩。
歌仔戲
歌仔戲在福建又稱為薌劇,是在臺灣歌仔戲和閩南改良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源于漳州錦歌,成型于臺灣宜蘭,流行于閩南地區、臺灣宜蘭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集聚地,是維系大陸、臺灣、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所有閩南人的一條重要情感紐帶,是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首批十大類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歌仔戲(薌?。┟衅渲?。龍海地處福建東南沿海,隸屬漳州,與臺灣有著極為密切的歷史文化關系,是歌仔戲的發祥地和搖籃。歌仔戲曾是整個閩南文化區域觀眾最多的民間戲曲劇種,是所有閩南人共同創造和共同擁有的藝術,其孕育、形成和傳播,是兩岸文化交流與發展的一個縮影。歌仔戲真實地見證了閩臺兩地人民的血緣、情緣、親緣、戲緣。
大鼓涼傘
大鼓涼傘是福建閩南一帶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是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民間舞蹈大全》記載:“大鼓涼傘亦稱‘花鼓陣’,主要流傳于漳州市。每逢喜慶佳節、迎神廟會,該地區鄉村村村都表演這個舞蹈,扎根之深、影響之廣,可謂家喻戶曉?!?/p>
常春巖上鬧戲鈸
佛門雜技戲鈸相傳是十八羅漢之一的手持銅鈸尊者所創,即是香花僧人,在民間輾轉流傳,由香花僧人在常春巖口傳身教流傳下來。常春巖始建于宋朝,系宋朝南少林開基漳州即同時開基常春巖。佛門雜技戲鈸的傳播伴隨著中醫秘方驗方流傳,且所傳的中醫秘方驗方卻是在民間目前國內外獨一無二的“男女發育轉大丸”、“千錘膏”,這對研究武僧的佛門雜技武藝和行醫濟世中醫秘方驗方的關系,是在許多內涵值得研究。戲鈸的主要價值在于一是這是一種技巧很高的武藝,進行體育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二是每逢重大節日、傳統節日上街獻藝,增加節日氣氛,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三是適應佛界活動的一種內容,佛祖生日、上元、中元、下元、寺廟慶典、超度亡靈等各種活動均可參與。
龍海旅游資源眾多,地熱資源分布廣泛,呈現出濱海溫泉、花果生態和九龍江人文三大旅游特色。擁有國家地質公園牛頭山古火山口、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埭美古村、省級自然保護區九龍江口紅樹林、普照禪寺、金谷溫泉、萬松關、紫云公園、百花村、瑞竹巖等一批名勝古跡和旅游勝地以及萬松關休閑山莊、甘文釣魚村、高超果蔬觀光園等優秀鄉村旅游點,海門島、浯嶼島等閩南漁家風情小島獨具特色。2013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數達140.6萬人次,總收入7.36億元。
云蓋寺 :位于龍海市浮宮鎮田頭村,始建于宋朝,是龍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重建廟宇,創辦云蓋山佛光文化事業,有佛光文化城、法華院、云蓋山旅游風景區等。廟宇分為中、左、右三殿,中殿為“大雄寶殿”,主神壇供奉南無本釋釋迦摩尼佛。寺后高山群立,奇石巍然,樹木青翠。其南面有座白云水庫;西北側山上有烘爐寨,為鄭成功踞守廈門時重要的外圍防御據點,現存外寨、內寨、中心指揮臺、暗道機關和集義廳等。
金仙巖 :位于白水鎮莊林村。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巖上供奉如來、觀音。金仙巖寺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坐南朝北,建筑依山而建。巖上有明張瑞圖手跡“金水潭”,鄉賢王命岳“如是”,何楷“求雨文”等摩崖石刻數段。金仙巖內景觀眾多,分別為渡云橋、迎客松、蓬萊仙閣、滴水成泉、品茶亭、巖潭月影、千年鐵樹、龍泉石刻八景。
普照禪寺 (瑞成休閑農莊) :位于港尾鎮卓岐村,是全國唯一的現代建筑風格的寺廟。普照禪寺前身是福德寺,又名關刀寺,系以當地古跡“石關刀石”命名。普照禪寺建于1995年,占地160畝,耗資上億元。在建造上,融進了大量的海外色彩和風情,同時加入中國化建筑成分,將中外建筑文化與佛教文化神奇的融為一體,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世界化佛教建筑景觀。普照禪寺每棟建筑都有自己獨特的主色調,相似色調的建筑形成建筑群。設有素菜館和幽靜典雅的茶座、咖啡屋等休閑場所。融朝圣、觀光、休閑、戶外活動于一體,是充滿異國風情的觀光旅游圣地。
南太武山 :位于港尾鎮東南十余公里處,與金門的北太武遙相呼應,古時曾是軍事要地。山上有古剎“福興寺”。南太武山又是一座天然中草藥庫,其中名貴的“太武香菇”馳名海內外。
紫云公園 :位于龍海石碼南郊,是以自然景觀為基礎,寺廟人文景觀為特點,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以休閑、健身、觀景、娛樂、度假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性公園。
埭美水上古民居 :為福建歷史文化名村,位于東園鎮埭美村,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也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閩南古建筑的一個縮影,因此有“閩南水上第一村”的美譽。
牛頭山古火山口:是漳州濱?;鹕絿业刭|公園的核心景區,位于龍海市隆教畬族鄉白塘村的東南海濱,它是一座典型的第三紀火山地質公園。園內保留了中心式火山噴發構造遺跡和后期風化侵蝕地貌景觀,海灘上一百四十多萬個柱狀節理組成的玄武巖地貌,給人以美的震撼。牛頭山古火山口是世界保存最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口之一,被地質學家譽為“中外罕見的古火山博物館”和“海上兵馬傭”。
九龍江口紅樹林:位于龍海市紫泥鎮甘文農場的九龍江入??谔?,是福建省內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紅樹林。區域內的紅樹植物有5科7屬10種,占福建省總數的83.3%,主要有秋茄、秋茄桐花樹、白骨壤、桐花樹4個群落,另有鹽沼植物和海岸植物類型的高等植物,是地球上紅樹林分布最北緣,生長最好的區域。九龍江口紅樹林景區,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極目遠眺可見海天蒼茫,漁帆點點,景色壯觀迷人,置身其間,令人心曠神怡。
金谷溫泉水上樂園:坐落于漳州龍海市東泗鄉,距離漳州市區僅30公里,距廈門市區40公里。其溫泉水質晶瑩剔透,水量豐富,日出水量5千噸,富含豐富的鍶、氡、氟、鋰、偏硅酸等多種微量元素,其中鍶元素和偏硅酸均超過規定標準,可謂“雙料溫泉”,醫療價值極高。景區內有溫泉水上樂園、露天溫泉休閑區、國際化專業SPA會所、特色餐廳、溫情酒吧等娛樂休閑項目,是娛樂休閑、旅游度假、會務交流的理想圣地。
甘文釣魚村:坐落于龍海市紫泥鎮甘文農場內,距離紫泥高速出口僅3公里,與著名的九龍江口紅樹林濕地保護區相毗鄰。釣魚村里的魚類直接來源于紅樹林的灘涂或九龍江入??谙痰粎R處的活水養殖,這里的紫泥螃蟹、跳跳魚、老蟶鮮美無比,另外還有采用綠色天然方法飼養的珍珠雞、土雞、土鴨,有機種植的野菜、蔬菜等。是集休閑、娛樂、觀光、餐飲、住宿為一體的漁家娛樂釣魚村,2011年被評為“水鄉漁村”。
高超果蔬觀光園:位于龍海市浮宮鎮際都村。觀光園地理位置優越,距離漳州市區40公里,距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5公里,距廈漳大橋出口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是龍海市生態農業示范點、龍海市浮宮楊梅科普地。觀光園環境優美,視野廣闊,是城市居民的世外桃源,內有水庫、魚塘、特色果園,除楊梅外、還種植桑葚、葡萄等優質水果,果蔬全部采用有機種植??商峁┛破沼^光、桑葚采摘、山間垂釣、特色餐飲等服務。是一個親近果蔬、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鎮海衛古城:位于南太武山麓,鴻江之濱,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一座聞名遐邇的兵戎古城。其城墻全部用石頭砌就,依山臨海,如出水蛟龍,與威海衛、天津衛、金山衛并稱明初四大名衛。鎮海衛古城,歷經六百年風云,故壘雄風,至今猶存。山海壯麗,物富民豐,猶如一顆海上明珠,正閃爍著瑰麗的光芒。
中山亭:原名“益思亭”,為龍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石碼鎮。1924年北洋軍閥張毅部駐石碼時建,1929年北伐軍入閩時,何應欽部駐石碼,改稱“中山亭”??谷諔馉幤陂g,石碼區政府在亭中建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于文革期間被毀)。亭坐南向北,平面呈正方形,用12根鋼筋水泥柱支撐。
海澄文廟:又稱孔廟,位于海澄鎮豆巷村龍海二中校園內,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由郡守唐九德建。文廟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依次為泮池、戟門、天井、月臺、東西廡、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鄉賢祠。
海澄城隍廟:為龍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海澄鎮區中心。始建于明隆慶五年(1571年),廟宇坐北朝南,建筑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為三進三殿布局,主體為木構硬山式建筑廟群。三進三殿循序漸進,主次分明,形成“眾星捧月”突出二殿城隍的布局效果。
晏海樓:又稱八卦樓 ,它像一座寶塔矗立在龍海市海澄鎮東北角古月港附近。晏海樓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余年。原系一座軍事瞭望臺,今為龍海市名勝古跡之一。晏海樓作為明代月港(海澄)興衰的象征,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登臨懷古,賦詩酬唱?,F存乾隆版本《海澄縣志》就記載著明清兩朝的名人詩賦,如張燮的《晏海樓》七律詩、詹明章《晏海樓賦》等?,F存晏海樓有4層,高約30米,對角寬約8米。登上四樓,憑欄遠眺,壯麗山河,盡收眼底。
瑞竹巖:位于龍文區藍田街道梧浦村,實際歸龍海榜山鎮管轄,為五代高僧楚熙所辟。廟左石室內有石禪床,傳系五代高僧楚熙入定處。巖上原有寺廟四座,后大部坍塌,20世紀90年代按原址重建,經多次擴建,現今建筑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巖上有摩崖石刻十多處,另有石榜、舍利塔等珍貴歷史文物??谷諔馉帟r期近代名僧、藝術大師李叔同(弘一法師)曾居于此并撰書寺志。瑞竹巖寺依山傍水,東鄰福建四大古石橋之一的江東(虎渡)古石橋,西接漳東雄關萬松關,面臨九龍江西北兩溪合流處,位于漳廈、漳龍高速公路交匯之地,交通便利(新修公路可直達寺前),氣勢磅礴,景致峻秀,草木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
萬松關休閑山莊,位于龍文區藍田街道梧浦村,實際歸龍海榜山鎮管轄,高速公路江東出口處,緊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松關,周邊有瑞竹巖風景區、江東橋、鱸魚一條街、連氏宗祠等景區景點,是漳州鄉村旅游示范點。山莊總占地面積250畝,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內設旅客服務中心、特色美食餐飲樓、多功能廳、住宿客房、休閑茶樓、自助燒烤區、山莊休閑酒吧、生態果蔬自助采摘區、景觀休閑涼亭等區域和設施設備。山莊提供餐飲、住宿、會議等服務,設有多功能廳、特色包廂等10間,能同時容納400-500人用餐,提供美味精致的農家菜。山莊配有客房和能容納100多人的會議室,并向游客銷售陶瓷等旅游紀念品。
龍海境內土特產品主要有石碼五香、浮宮土筍凍、江東鱸魚、白水貢糖、海澄雙糕潤等。
石碼五香 :是龍海傳統風味小吃,以豬肉、淀粉、五香粉等為原料,攪拌成泥狀,再用豆腐衣裹成條狀,油炸后即可食用。其外酥內嫩,醇香可口。石碼常常滿五香獲“中華金廚獎”,被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國名點”。
白水貢糖 :因傳為貢品而得名。精選上等花生、麥芽糖、白糖混合錘煉而成,其特點是“味香、質醇、食酥、色美”。2000年,獲第二屆海峽花博會金獎。
海澄雙糕潤 :選用上等糯米、白糖,加上冬瓜條、肥肉塊、油蔥等供料,蒸制而成。雙糕潤白而透明、冰冷滑潤,亦甜亦咸,又油又香,在港澳臺及南洋一帶負有盛名。
浮宮土筍凍 :為閩南美食一絕。土筍是一種產自灘涂上的環節動物,學名叫“海星蟲”。土筍凍具有消化健胃、補腎壯脾、增強食欲之功效,是極佳的清補海產品。
東園綠豆粉粿 :發源地在東園鎮埭尾村厝仔社,是龍海的傳統風味小吃。其質地晶瑩剔透,柔韌而富有彈性;其口感冰涼滑嫩,爽口而味道鮮美;其功用清熱解毒,消暑而潤肺潤喉,是夏天食用之佳品。故在閩南一帶久負盛譽。
米燒粿 :是石碼著名小吃之一,已有百年歷史。米燒粿皮為上等晚米,餡料的主要原料是豬前腳瘦肉、冬筍、豆腐干、蘿卜、扁魚、紅蝦、地瓜粉等,米果外形與 北方水餃相似,非常清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米制佳品?,F在石碼民間尚流傳農歷二月初二用米燒粿供奉灶君公的習俗。
龍海轄區內的古代著名人物有漳州建州后第一個進士 周匡物,南京戶都尚書 潘榮,開臺王 顏思齊, 鄭成功虎將之一的 甘輝等。甲午戰爭時督辦全臺團防大臣的 林維源,創辦華僑銀行有限公司的 林秉祥,閩南根據地和紅軍游擊隊創始人之一 王占春,參加長征、任129師386旅政治部主任的 蘇精誠等?,F代的著名人物有中將 蘇靜、中將 藍丁壽,廣東省委書記 王德,中國女排主教練 陳忠和。
顏思齊(1589~1625),字振泉, 海澄縣人。明萬歷間到日本避難,后從事貿易,若干年后漸有家產。天啟元年(1621年)六月,顏思齊與同在日本的閩南人楊天生、鄭芝龍等人結為兄弟,大家推舉思齊為盟主。思齊不滿幕府的專制統治,參與日本農民、町人的政治斗爭,走漏風聲,逃離日本,后在臺灣笨島(又稱“北港”)登陸。思齊以諸羅山為根據地,大力開發山海,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資源,發展經濟,安排群眾生活。他們還進行海上貿易,解決島上生產和生活必需的物資和資金。閩南的親戚故舊陸續奔往投靠,大致有3000余人。思齊去世后,臺灣人民銘記思齊的開拓功績,在新港媽祖廟前興建“思齊閣”和“懷笨樓”。
林秉祥(1873~1944),龍溪縣滸茂城內人。少時赴新加坡,后任豐源航務局經理。他把航務局改為和豐輪船公司,全盛時擁有29艘遠洋巨輪。航行南洋各埠及香港、廈門、上海等10多個口岸。他熱心公益事業,被英國當局授予“太平局紳”榮譽稱號,被國民政府大總統頒發三等嘉禾章并贈木質浮雕巨匾一塊(上書“急公好義”金字)。在新加坡,秉祥還投入巨資,以“和豐”為號,經營礦業,種植椰樹和橡膠,開辦銀行。和豐銀行分支行遍及馬來西亞各埠和香港。為促進華僑團結,互相資助,發展企業,他遂將豐和銀行改組為華僑銀行有限公司。1944年,病逝新加坡。
張水錦(1891~1949),龍溪縣人。1949年為迅速渡海解放廈門,解放軍派出部隊到石美發動組織漁民船工,籌集船只以載運解放軍渡海作戰。張水錦和老伴黃進川帶領三個兒子出席船工大會。此時張水錦已58歲,其夫黃進川已60歲,按上級規定,可不參加渡海戰斗,但她堅決要參加渡海戰斗,領導只得同意她一家五人兩艘虎網船參加渡海戰斗。10月15日18點正,張水錦一家5人駕駛著兩艘漁船,運載解放軍戰土向鼓浪嶼前進。敵人炮火紛飛,黃進川、黃天足中彈倒下,已身負重傷的張水錦顧不得上前扶他們,接過舵把繼續前進。后張水錦一家5人和兩艘漁船,均又中彈沉沒。中國人民解放軍31軍司令部、政治部授予張水錦支前特等功臣。
蘇靜(1910.12~1997.11),龍海市海澄鎮內溪村人。1926年考入漳州省立第八中學,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32年4月中央紅軍攻克漳州時,蘇靜與蘇精誠等組建游擊隊,協助紅軍開展宣傳、籌款等工作。后轉入中央紅軍第一軍團任總指揮部參謀。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平津戰役中,作為我軍代表只身進入北平,同傅作義進行和談,并代表我軍簽署《關于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書》。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務部部長、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11月,因病逝世。
王德(1906.5~1996.2),原名曾宗乾,龍海市浮宮鎮后寶村人。192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與王占春等到九湖、程溪一帶開展抗捐抗稅斗爭。1929年7月任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1930年5月,與羅明等領導廈門劫獄斗爭,取得勝利。1931年1月被調到共青團中央委員會。1937年3月后任中共北平學委組織部長、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長。1942年8月任中共晉綏二地委書記、120師獨立2旅政委等職。解放后,歷任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市委書記、中南局候補書記兼組織部長?!拔幕蟾锩逼陂g受迫害。1979年重新工作后任廣東省委書記。1996年2月23日因病逝世。
序號 | 榮譽稱號 |
---|---|
1 | 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市) |
2 | 全國改革開放30年鄉鎮企業發展十佳魅力縣(市) |
3 | 龍??h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全國百強 |
4 | 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
5 | 2012年度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
6 | 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 |
7 | 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
9 | 2018年獲評國家衛生城市 |
10 |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