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縣
德昌縣 德昌 德昌縣歷史沿革 德昌縣行政區劃 德昌縣地理環境 德昌縣自然資源 德昌縣人口 德昌縣政治 德昌縣經濟 德昌縣交通運輸 德昌縣社會事業 德昌縣歷史文化 德昌縣風景名勝 德昌縣地方特產 德昌縣榮譽稱號
德昌縣,隸屬于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介于東經101°54'—102°29',北緯27°05'—27°36'之間,幅員面積2284平方千米。地處 安寧河谷地帶, 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南與會理、米易縣毗連,西至雅礱江和鹽源縣相望,北接西昌市,東以螺髻山山脊與普格縣分界,東南隅與寧南縣接壤,總面積2288平方千米。德昌建制已有兩千余年歷史,是“北達京畿,南通蒙昭”的南絲綢之路必經地。蘊含著豐厚的“鳳凰文化”、“九宮十八廟”佛道教文化、傈僳族文化、紅軍紅色文化,以及厚重的歷史民俗文化,全國重點文物戰國至西漢大石墓群被譽為“中國金字塔”,有省級保護文物鐘鼓樓、 字庫塔,24處國家、省、州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和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德昌縣常住人口22.17萬人 。2018年,德昌縣下轄16個鎮、3個鄉 ,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75.1億元,其中:第一...
詳情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有16個鎮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有2個街道
德昌縣,隸屬于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介于東經101°54'—102°29',北緯27°05'—27°36'之間,幅員面積2284平方千米。地處 安寧河谷地帶, 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南與會理、米易縣毗連,西至雅礱江和鹽源縣相望,北接西昌市,東以螺髻山山脊與普格縣分界,東南隅與寧南縣接壤,總面積2288平方千米。
德昌建制已有兩千余年歷史,是“北達京畿,南通蒙昭”的南絲綢之路必經地。蘊含著豐厚的“鳳凰文化”、“九宮十八廟”佛道教文化、傈僳族文化、紅軍紅色文化,以及厚重的歷史民俗文化,全國重點文物戰國至西漢大石墓群被譽為“中國金字塔”,有省級保護文物鐘鼓樓、 字庫塔,24處國家、省、州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和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德昌縣常住人口22.17萬人 。2018年,德昌縣下轄16個鎮、3個鄉 ,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75.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7.3億元,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25.2︰38.4︰36.4。
德昌古為邛都縣地。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以邛地置越雟郡。今德昌為郡治邛都縣地,屬益州。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分州劃縣。德昌仍屬邛都縣地,隸益州越雟郡。
晉,仍置越雟郡,徙治會無縣。太安二年(303年)郡改屬寧州。咸康八年(342年)還屬益州,德昌仍為邛都縣地。
南北朝,宋劉裕時仍置越雟郡,還治邛都。齊蕭道成時鄙視少數民族,貶稱為越雟獠郡,縣無載。梁蕭衍時“嘗開置雟州,尋復陷沒”。北周天和五年(570年)置西寧州,領郡六。越雟郡領邛都、越雟二縣,德昌隸邛都縣地。后周時改西寧州為嚴州,郡縣名稱未變。 德昌縣 (19張)
隋,開皇六年(586年)復改嚴州為西寧州。十八年(598年)改稱雟州。大業初(605年)復稱越雟郡,德昌隸屬縣無更。
唐,武德(618年)復曰雟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尋改為中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以益州置劍南道,羈縻十六州。天寶元年(742年)“越雟郡依舊都督府”。至德二年(757)郡沒于吐蕃,貞元十三年(797年)收復。咸通六年(865年)郡地為蒙詔所據,立城曰建昌府,德昌屬建昌府地。
五代,后漢天福二年(948年),段思平建大理政權,改建昌府為建昌郡。
宋,太祖無力統治,將大渡河以南地區全部放棄。建昌地區“諸酋爭強,分地為四,推段興為長”。其裔浸強兼并諸酋,自主府主,“大理不能制”。
元,憲宗朝建昌歸附,德昌一帶為屈部、頳綖部所據。至元十二年(1275年)設置建昌、德平、定昌、會川四路,今德昌境內屈部改為昌州,隸定昌路。十三年(1276年)頳綖部改為德州,隸德平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罷德平、定昌二路,置德昌路,領昌州、德州、普濟州、威龍州。
明初,沿襲舊制。洪武十五年(1382年年)三月改德昌路為德昌府,隸建昌衛,屬云南布政使司。十月,建昌衛府俱改屬四川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月魯貼木兒亂,致“諸州皆廢”。次年廢建昌府,建昌衛指揮使司升置為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守御德昌千戶所。
永樂二年(1404年)七月置昌州、普濟州、威龍州長官司,隸建昌衛。
清初襲明制,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軍為民稱建昌衛。雍正六年(1728年)裁衛改置寧遠府,德昌所仍存,隸寧遠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裁德昌所設巡檢司,屬西昌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裁西昌縣并入寧遠府。
民國二年(1913年)去府復縣,德昌為西昌縣分縣。
民國三年(1914年)置建昌道,領縣二十八。
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建昌道,各縣直屬四川省府,德昌仍屬西昌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府劃寧遠府屬地區為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改行區制,德昌為西昌縣第三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第十八行政督察區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立政治指導區,其中龍窩子(龍阿)、麻隴、八角廠、小板廠四政治指導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增設的煌尤政治指導區后劃歸德昌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建西康省,寧屬八縣劃歸西康省。同年七月,西康省府在西昌設立寧屬屯墾委員會,代行省府職權掌理寧屬行政。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一月成立德昌設治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一月德昌正式建縣。
1950年03月26日,德昌解放,4月6日成立德昌縣人民政府,德昌縣屬西康省西昌地區。
1955年10月,德昌縣隨西康省撤銷并入四川省,屬四川省西昌地區。
1959年08月,撤德昌縣,并入西昌縣,設德昌區。
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準恢復德昌縣建制,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通知自11月1日起正式恢復德昌縣。
1978年10月,隨西昌地區并入 涼山彝族自治州。
截至2018年,德昌縣下轄16個鎮、3個鄉。德昌縣人民政府駐 德州鎮惠民路66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513424100000 | 德州鎮 |
513424101000 | 永郎鎮 |
513424102000 | 樂躍鎮 |
513424103000 | 麻栗鎮 |
513424104000 | 阿月鎮 |
513424105000 | 六所鎮 |
513424106000 | 茨達鎮 |
513424107000 | 小高鎮 |
513424108000 | 王所鎮 |
513424109000 | 巴洞鎮 |
513424110000 | 寬裕鎮 |
513424111000 | 錦川鎮 |
513424112000 | 老碾鎮 |
513424113000 | 黑龍潭鎮 |
513424114000 | 鐵爐鎮 |
513424115000 | 熱河鎮 |
513424215000 | 大陸槽鄉 |
513424217000 | 南山傈僳族鄉 |
513424218000 | 金沙傈僳族鄉 |
德昌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中部,南與會理、米易縣毗連,西至雅礱江和鹽源縣相望,北接西昌市,東以螺髻山山脊與普格縣分界,東南隅與寧南縣接壤。介于東經101°54'—102°29',北緯27°05'—27°36'之間,總面積2288平方千米。
德昌縣地形復雜多樣,以中山地貌為主,地處安寧河谷地帶,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
德昌縣西臨雅礱江、東連螺髻山,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日照總時數2356小時,年均氣溫17.7℃,年均相對濕度64.7%,年均PM2.5指數25,負氧離子含量平均12000個/立方厘米,年均降水1074.4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優質天氣330天以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德昌縣境內有礦點礦化點近200個,礦種47種,經地質部門勘查過的礦點21個,礦種12種,特別是稀土、氧化物遠景儲量達200萬噸。
德昌縣林副產品種類繁多,有食用菌和染料、藥用、芳香油、油料、園林花卉等類植物400余種。
德昌縣已查明動植物藥材上百種。常年收購中草藥材30多種,以 龍膽草、僧母草、黃芩、 川楝子、茯苓、余甘子、金龜蓮、 商陸為大宗。
截至2017年末,德昌縣戶籍人口21.5423萬人,城鎮人口51049人,鄉村人口16.437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69022人,占總人口的32.0%;傈僳族人口為6975人,占總人口的3.2%。年末常住人口22.1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24萬人,城鎮化率37.15%。全年出生人口3338人,人口出生率16.07‰,自然增長率7.29‰。
縣委書記:瓦西亞夫
縣長:高峰
常務副縣長:李懇古
副縣長:魏兆剛、陳明江、陳東、賴仕江、徐亞明、龔貴明
(截至2019年5月)
2018年,德昌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75.1億元,同比增長(下同)5.9%,高于全州增速1.9%,高于去年同期增速4.1%,總量位居全州第6位,增速位居全州第10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億元,增長3.8%,拉動GDP增長1.0%,總量位居全州第6位,增速位居全州第10位;第二產業增加值28.9億元,增長7.4%,拉動GDP增長2.8%,總量位居全州第7位,增速位居全州第6位;第三產業增加值27.3億元,增長6.0%,拉動GDP增長2.1%,總量位居全州第5位,增速位居全州第13位。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6.6%、47.0%、36.4%。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25.2︰38.4︰36.4。完成民營經濟增加值49.4億元(預計),同比增長6.5%。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德昌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1億元,同比增長32.2%。其中:工業性投資18.4億元,同比下降25.1%;工業技改投資8.9億元,同比下降2.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0.4億元,同比下降54.0%;第二產業完成18.4億元,同比下降25.1%;第三產業完成35.8億元,同比增長104.0%,第三產業投資占全縣完成投資額的62.7%,第三產業成為全縣投資的主力軍。
財稅收支
2018年,德昌縣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完成5.5568億元,同比增長10.8%。一般公共財政支出19.6935億元,同比增長14.4%,其中:八項支出12.0120億元,同比增長6.5%。
人民生活
2018年,德昌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88元,同比增長9.55%,總量位居全州第3位。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71元,同比增長8.04%,總量位居全州第3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7元,同比增長9.26%,總量位居全州第2位。
2018年,德昌縣完成農業產值32.9億元,同比增長3.9%。農林牧漁業(含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9.2億元,同比增長3.8%。
種植業
2018年,德昌縣完成糧食總產量99729噸,同比增長0.9%。
林業
2017年,德昌縣森林覆蓋率68.4%。
畜牧業
2018年,德昌縣肉類產量2.46萬噸,同比增長1.5%。
漁業
2017年,德昌縣水產品產量6192噸,增長1.5%。
生產條件
截至2017年末,德昌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181公頃,比上年增加18公頃,增長0.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8303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3.7萬千瓦,較上年增長5.3%;農村用電量為5320萬千瓦小時,增長13.6%;全年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80噸,地膜覆蓋面積11560公頃。
工業
2018年,德昌縣第二產業增加值28.9億元,增長7.4%。其中:完成工業增加值13.5億元,同比增長7.6%,總量位居全州第7位,增速位居全州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不變價增速11%,增速位居全州第1位,高于全州16.5%(全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5.5%),連續7個月保持全州增速第一。
建筑業
2018年,德昌縣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5.3億元,同比增長7.2%,總量位居全州第7位,增速位居全州第13位。
國內經濟
2018年,德昌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7.3億元,增長6.0%。其中占比較大的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它服務業的增速分別為4.5%、5.0%、5.6%、7.7%。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含州返石油、報刊、鹽業等數據1.5億元)實現32.2億元,同比增長10.1%,總量位居全州第5位,增速位居全州第8位。分地區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2億元,同比增長10.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5億元,同比增長11.2%。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3億元,同比增長1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1.7億元,同比增長11%;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億元,同比增長10.9%;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7億元,同比增長10.9%。
對外貿易
2017年,德昌縣出口總額(包括轉口貿易)2232萬美元,同比增長8.0%。
郵電通信
2017年,德昌縣郵電通訊企業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1億元,增長8.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06億元,增長9.0%。年末國際互聯網上網用戶數1.6萬戶,增長6.7%;固定電話用戶2.8萬戶,和去年相比基本持平,移動電話用戶19.6萬戶,增長0.5%。全縣電話普及率達到73.0%,比上年提高2.5%。
旅游業
2018年,德昌縣旅游總收入達14.9億元,同比增長1.4%;旅游總人次達403.3萬人次,同比增長11.3%。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德昌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8.8977億元,比上年增長8.5%;各項貸款余額34.644億元,比上年增長9.5%。
保險業
2017年,德昌縣保險機構保費收入1.6883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全年處理各種賠案支付金額2468萬元,比上年增長6.5%。
成昆鐵路、京昆高速公路和108國道縱貫德昌縣。成昆高速鐵路客運雙線 德昌西站在建設中。
截至2015年,德昌縣共有國道3條、省道3條、縣道5條、鄉道43條、村道72條、專用公路9條、社道164條:
一、國道公路:3條公路線路總里程為128.205千米;
1、京昆高速:起點為北京,終點為云南省昆明市,線路全長2865千米。德昌縣境內G5513424麻栗(K2288+953)—永郎(K2349+058)段公路線路里程為60.105千米;
2、國道G108線:起點為北京復興門,終點為云南省昆明市,線路全長3356千米。德昌縣境內G108513424洼老(K2806+120)—蠶種場(K2874+215)段公路線路里程為68.10千米;
3、國道G245線:起點在四川省巴中市,終點在云南省金平縣,德昌縣境內與國道108線并線,未計算總里程。 德昌縣交通 (2張)
二、省道公路:3條公路線路總里程為180.00千米;
1、省道S218線:越西—魚乍(攀枝花):經過德昌縣鐵爐鄉爛壩村、熱河鄉,德昌縣境內公路線路里程為60.00千米;
2、省道S219線:拖烏(冕寧)—普威(米易):經過德昌縣阿月鎮、德昌(德州鎮)、王所鄉、巴洞鄉、寬裕鄉、茨達鄉,德昌縣境內公路線路里程為80.00千米;
3、省道S464線:樂躍(德昌)—羅家坪(布拖):樂躍(德昌)、螺髻山??诹鹤?,德昌縣境內公路線路里程為40.00千米。
三、縣道公路:5條公路線路總里程為97.225千米;
1、錦益路:XW01513424從錦川(K0+000)—火燒溝(K20+500)段德昌境內公路線路里程20.50千米;
2、西小路:XW13513424從德昌縣城(K72+000)—樂躍鎮沙壩村(K92+100)段德昌境內公路線路里程20.10千米;
3、永火路:XW16513424永郎煤焦站處(K0+000)—火車站貨站處(K1+000)公路線路里程1.00千米;
4、德雅路:XW17513424從德昌大轉彎處(K0+000)—雅礱江兩河口處(K54+200)公路線路里程54.20千米;
5、香城大道:XW53513424從高速公路出口處(K0+000)—火車站鐵路橋處(K1+425)公路線路里程1.425千米。
四、鄉道:43條公路線路總里程為259.20千米;
五、村道:72條公路線路總里程為265.50千米;
六、專用公路:9條公路線路總里程為21.80千米;
七、社道:164條公路線路總里程為415.00千米;
德昌縣境內至2015年底公路線路總里程為1366.93千米。
2017年,德昌縣公路客運周轉量9262萬人千米,比上年增長9.5%;公路貨運周轉量82550萬噸千米,增長6.3%。
截至2017年末,德昌縣共有幼兒園35所,義務教育25所,高中階段教育4所,基礎教職工2447人。義務教育“三免一補”,營養餐實現全覆蓋;實現城區學生占比59.9%、寄宿制學生占比54.7%;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建成“三通兩平臺”和“未來教室”10個;實施“全面改薄”、農村教師周轉房、“十年行動計劃”“一鄉一園”“學生直飲水”工程等項目;高考本科硬上線率24.5%;學前兒童毛入園率98.6%,小學、初中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100%;引進教師70人。
2017年,德昌縣完成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數字化改造和15個村廣播“村村響”、1000戶電視“戶戶通”項目;農村惠民電影放映1830場次;“農家書屋”補充更新各類圖書13700冊,舉辦大型文藝演出8場。
2017年,德昌縣男子籃球奪得州五運會冠軍,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場所22個。
截至2017年末,德昌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4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281床,執業(助理)醫師數383人。完成縣級公立醫院取消“以藥補醫”試點,實施藥品采購“兩票制”,醫?;饘嵭心甓瓤傤~付費,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四個100%”;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完善,縣內就診率達94.7%;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常住人口簽約率45.5%,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99.6%。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7年,德昌縣城鎮登記失業率3.77%。
2017年,德昌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92026人,城鄉基本醫療保險20.3573萬人,工傷保險10570人,失業保險7718人,生育保險4463人。
2017年,德昌縣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00張,建成村級日間照料中心2個,為4000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建成殘疾人康復中心。
2017年,德昌縣投入資金7000萬元,年度減貧6戶20人;鞏固提升47個新村點基礎設施,配齊3579戶貧困戶“六件套”。農民夜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參訓16.5萬人次;創建縣級“四好村”32個、州級“四好村”30個、省級“四好村”14個;開展鹽源縣、木里縣、美姑縣15個貧困村對口幫扶工作。
2017年,德昌縣對32戶規上工業企業污染排放及處理利用情況進行了監測,各企業現有專職環保人員152人,32戶規上企業全年外排水量32.6萬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用水量51.5萬立方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8.09立方米/萬元;環境保護投資占GDP的3.9%。
德昌縣傈僳族是四川省傈僳族聚居最多的縣,有兩個自治鄉,總人口6000多人。傈僳族能歌善舞,傈僳族女人善編織火草麻布、手工羊毛腰帶,手工縫制、刺繡的女性衣裙尤具特色。傈僳族喜愛歌舞,無論婚、喪、慶典均要唱歌(對歌)跳舞。
德昌縣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并獨具風格,傈僳族原生態歌舞、服飾、婚俗、闊時節、口弦、葫蘆笙、火草織布技藝、民間文學等等,都是本縣最具民族特色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昌縣已成功申報了1個國家級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昌板鴨制作技藝
建昌板鴨制作技藝是德昌縣的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德昌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養鴨,至唐咸通六年(865年)蒙詔立建昌府,德昌屬建昌府地后,其名曰“建昌鴨”。其后,農戶飼養“建昌鴨”相沿成習,在安寧河兩岸繁育,主要盛產地是現德昌縣的麻栗、阿月、德州、王所等鄉鎮?!敖ú屮啞笔怯媒ú喼谱鞫傻?,后經沈萬三收集、整理成一整套的制作流程。明清時期建昌板鴨曾被列為貢品,其美名也流傳于民間,其制作工藝由沈家代代相傳下來,并不斷發揚光大。
在德昌縣境內板鴨屬宴席上品,建昌鴨主要產于安寧河沿岸,即麻栗、阿月、德州、王所等鄉鎮,建昌的板鴨最具特色。建昌板鴨是用放牧飼養3—4月齡的建昌鴨進行填肥1—2周,宰殺后的胴體用鹽腌制,再加以天然輔料(青椒、磨菇、沙姜、花椒、胡椒等),腌制1—2天后,自然風干,再進行疊胚、整形即為成品。食用時浸泡、洗凈、煮熟、斬塊即食,也可蒸食。
野蜂養殖習俗
傈僳族野蜂養殖習俗是德昌縣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傈僳族是狩獵民族,捕獵野蜂是他們狩獵的一項技能,這種技能不知傳了多少代,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四川省德昌縣的傈僳族一直延續著捕養野蜂的習俗德昌縣80%的傈僳人家都養有各種野蜂。
尋找野蜂,德昌傈僳人有一套奇特的方法。他們通常是捉上一、兩只蚱蜢等昆蟲,固定在一根細棍上當誘餌。然后用一根長頭發,一端打上活結,另一端拴上白色的火草皮或雞毛等顯眼的分量很輕的東西,用作跟蹤的參照物。他們拿著有昆蟲的細棍在林間舞動,引來野蜂飛到棍上啃蟲肉。捕蜂人瞅準時機,將事先準備好的拴有醒目標志物的頭發絲,牢牢套在蜂腰上。蜂將肉啃成一個接近花生米大的肉團后,將其抱起往“家”飛,捕蜂人隨即跟著飛跑。由于捕獲了獵物,蜂的靈活度和飛行速度都慢了很多,捕蜂人就跟著白色的參照物追,看落在什么地方,就能找到野蜂窩的準確位置。用當地人的話說,這就是給野蜂拴個尾巴,跟著走,就能找到蜂窩。在野外用這招找野蜂,非常有效。
在條件極為困難的年代,傈僳族男人們曾靠捕養野蜂的技能添補家用,為家人填肚充饑,維系生命。野蜂養殖習俗是傈僳族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高腔
傈僳族高腔是德昌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傈僳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傈僳族非常喜愛唱歌對調,有“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說。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傳統。德昌傈僳族高腔民歌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形式,其曲調高亢悠長、唱腔優美、節拍極為自由,韻味濃厚,頗具感染力。廣泛流傳于四川南部傈僳族所在地區,尤其以德昌金沙鄉和南山鄉一帶的花傈僳族中最為流行。傈僳族中的花傈僳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民族,婦女能歌善舞,有著悠久歌唱傳統,德昌傈僳族高腔是傈僳族婦女最喜愛的歌唱形式。其少女以上年紀的婦女均喜唱歌,無拘無束,開口即歌,出口成詩,一唱百和,大凡生產勞作、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各種儀式均離不了唱歌。以歌唱作為自娛自樂、自我教育和社會交際的重要手段,善于用詩歌和音樂表情達意。因此,傈僳族民間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間歌謠。高腔即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種。
傈僳族高腔民歌享有傈僳族“川劇”的美譽,有字清、腔純、音高、大小腔互襯、剛柔相映等明顯特征。它一般由一人演唱,與傈僳族葫蘆笙以復調的形式出現在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現場,歌、葫蘆笙、舞蹈為交織體的聲音加上視覺上的肢體動作形成了傈僳族獨特的藝術形式。
螺髻山 位于四川省涼山州中部,地跨普格、德昌、西昌兩縣一市,總面積2240平方千米,其中風景名勝區1086平方千米。主峰位于德昌縣境內,海拔4359米。景區具有古冰川公園、佛教文化淵源、生態旅游景觀,被中外旅游專家贊譽為“中國最后的圣地”。螺髻山于2002年被國家建設部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
老鷹溝 位于德昌縣東北部麻栗鄉。老鷹溝地貌多樣,以原始森林、山地、陡崖、峽谷景觀為主。 | |
鳳凰嘴 位于德昌縣城北端,安寧河邊,遠近聞名,為邛都(原西昌)知名景點“六名勝”之三的“鳳浴寒潭”,鳳凰嘴上有昌圣宮、字庫塔。 | |
魁星閣 俗稱鐘鼓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縣城上翔街,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38年),同治初年太平軍經過時毀于戰火。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三十一年(1905年)又遭火焚。宣統二年(1910年)至民國元年(1912年)再次重修。該建筑為條石、青磚城樓式基座,占地142.8平方米,座高7.9米,四周起卷拱,通其往來。座上起建閣樓3層,二、三層逐級上收,為六角攢尖式青筒瓦屋面木結構建筑。早年閣內曾裝塑有魁星神像,供文人學子祭拜。 | |
字庫塔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有六座字庫塔,分別是:麻栗字庫塔(1852年)、倉圣宮字庫塔(1836年)、小高字庫塔(1862年)、六所字庫塔(1829年)、魚洞寺字庫塔(1885年)、茨達字庫塔(1870年)。這些塔形字庫均為磚石砌成的仿樓閣六角攢尖式建筑,多為三重檐。唯茨達字庫塔為五重檐,建造尤為壯觀精美。 | |
大石墓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王所鄉政府所在地西南方約400米處,據考證為西漢至戰國時期的邛都夷墓葬。因該墓葬是用大石圍成墓室,上方用巨石排列蓋頂,故名大石墓。該墓葬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 |
傈僳水寨 位于樂躍鎮沙壩村。景點自然風光秀美、傈僳風情濃郁,有沖浪、藥浴溫泉等旅游項目,旅游配套設施完善。 |
德昌桑椹 桑椹歷來具有食用及藥用價值,很早就被作為水果和中藥材廣泛應用,據《本草綱目》記載:“食之,潤肌膚、烏須發、固精氣”。無論是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都視桑椹為防病保健之佳品,被醫學界譽為“二十一世紀最佳保健果品”。而德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充足的陽光生產的桑椹品質更勝一籌。其內在品質表現為:營養豐富、綠色天然、防病保健等。 | |
德昌早蒜薹 地方名優農業特產品之一,以粗壯、脆嫩、色鮮、條長、香味濃、上市早、等特點聞名省內外。2002年四川省公布首批13個“特產之鄉”,德昌縣為“早蒜薹之鄉”。2004年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德昌早蒜薹不用大棚、溫室培育,完全采用純天然、自然、傳統的方式種植。蒜薹粗壯、脆嫩、色鮮、香味濃純。每年元旦節前后即有小批量陸續上市,每年有上千萬斤早蒜薹銷往全國各地。 | |
建昌板鴨 外形飽滿、體干皮亮、豐厚、緊密呈玫瑰紅色、肉質細嫩、香味濃郁、不肥不膩。建昌板鴨擁有幾百年的加工歷史。據元、明歷史記載,西昌原名建昌,以出產板鴨著稱,故名建昌板鴨?!段鞑h志》記載:“鴨古名鶩,雄者羽毛美,雌者次之,縣人挨戶飼養,用為筵宴上品,重為四五斤。其肉、肝及卵,氣味之美,為他省之冠。雖著名之蘇鴨、閩鴨,亦所不及所謂建鴨、建肝是也。鴨肝以西寧鎮所產者為第一,每副重十二兩;鴨肉若用鹽腌之成為板鴨,則美不可言矣”。 |
2017年12月14日,德昌縣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